在中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激勵、喚醒、鼓舞學生,使學生樂于學習呢?情境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好手段。
一、創設游戲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數學這門學科,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是抽象而枯燥的,這也是影響學生主動學習的最大障礙。如果針對課堂教學的重點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把所要講授的知識轉化成形式多樣、新穎有趣的游戲,學生“玩”了,“樂”了,知識得以鞏固,能力得到發展,教學目標得以實現。如:我在上“同類項”這節課時,請10名學生做“找朋友”的游戲,把課前準備好的10張硬紙片分別寫上:3y;7a2b;5;-7a2b;-5y;mn;…每人分別發一張,然后讓學生根據所得卡片自我介紹。第一位同學介紹:我代表3y;第二位:我代表7a2b;第三位:我代表5……這樣依次介紹完畢后,我就要求他們找自已同類的朋友,如果找不到的,站在一邊。之后,讓在下面的同學檢查,他們找的朋友對不對,并說明理由。下面的同學積極地討論,很快達成了共識。于是同學A舉手發言:“我是把3y和-5y看成是蘋果;把7a2b和-7a2b看成梨子……”這樣同學們便在輕松的活動中學到了知識。
二、創設生活情景,培養學生想象力
教師應挖掘知識應用的素材,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來創設情境,把日常生活的實例轉化為課堂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更有利于學生分析、思維等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也能更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數學教學中,我主要通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因此,數學教學的素材應注重實際,貼近生活。上課時從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入手,把抽象的知識化為具體的實物,從而水到渠成。例如,在《有理數》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本人認為,初中數學中關于“數”的教學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有理數的教學,二是實數的教學。有理數是中學數學的基礎,而實數是有理數的擴展。在教學中我除了從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入手,用實例指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幫助學生理解“相反意義的量”之外,還從“0”上下些工夫。根據我的教學經驗,學生易把0認為是正數,或認為0就表示“沒有”。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用“歸謬法”幫助學生認識0。下面是授課實錄:
師:0表示什么?
生:0表示沒有。
師:收聽過天氣預報嗎?
生:聽過。
師:如果說今天最高溫度是0℃,那么也表示沒有溫度嗎?
生:……
師:顯然,“0”可以表示沒有的意思,但“0”還可以表示更多的意義。
在十進制中,表示某個數位上的數缺位。例如105表示出十位上一個單位都沒有,即十位上缺位。
“0”是一個整數,也是一個偶數。零與正整數、負整數組成整數集合。
“0”可以表示一個確定的量。例如,0℃不是表示沒有溫度,而是像零上3℃一樣,有著一個確定的溫度。又如,在海拔高度上,某地高度是0米不是表示沒有高度,而是表示與海平面一樣的高度。這樣形象地解釋,學生自然印象深刻。
又如進行“圖形的初步認識”中“生活中的立體圖形”教學時,我運用大量生活中的建筑圖片,如美國的白宮、深圳的國貿大廈、地王大廈、香格里拉酒店等,讓學生感受到幾何體的美、數學的美,由此而激發學生學習幾何的欲望。在認識幾何體時,可以問學生圓錐像什么,學生的答案各不相同:有蛋筒、麥堆、導彈頭、蒙古包頂、羽毛球……問學生圓柱像什么,學生會答:像易拉罐、杯子、花瓶、薯片筒,甚至會說像腸子、生物里的圓柱形細胞等。
三、創設實踐情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力求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使學生初步感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如:進行《圖形的初步認識》中“由立體圖形到視圖”的教學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性問題:課開始時我在課桌上放了一件前后左右看到的形狀都不一樣的實物,請四個學生從四個不同的方向看,把看到的不同圖形在黑板上畫出來,從中去體會從不同的方向看一件物品看到的效果不一樣。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