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簡言之就是思考辨析,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禮記·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其中的“思”“辨”就是思辨一詞的本義。
一、作文教學中思辨能力培養的現實基礎
高中生作文教學需要培養思辨能力。《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的作文教學要求學生“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慮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育科學理性精神”。我國有“文以載道”的文化傳統,文章要體現出人文性和思辨性的統一。
從寫作的心理規律來看,學生的寫作過程是兩次轉化:首先是內化,即學生能動地、本質地、真實地將現實生活、客觀事物轉化為自己的主觀認識。其次是外化,即學生的觀念、情感向文字表達轉化,即“我筆寫我心”。在完成寫作的整個過程中,思辨始終是核心、是關鍵,它應是作文教學的本質所在。思辨能力的形成是在動態、比較、判斷中形成的,是作文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種。因此,從提高語文素養出發要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二、作文教學中思辨能力培養的具體策略
1. 寫作前的積累環節中的思辨能力培養
課外練筆是積累生活素材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學生“主動作文”。可利用網絡對作文教學有利的方面,例如博客等網絡日志的創作。教師還應創造條件讓學生融入生活,體驗生活中的各種情感。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的生活充實到某種程度,自然要說某種的話,也自然能說某種的話。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創作中,產生了思辨能力。
請看2009年北京高考以“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為題的作文題。這種命題作文從流行歌曲切入,命題帶有比喻性。隱形的翅膀其實就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在生活中支撐自己,幫助自己,鼓勵自己飛向未來的某種期許、勇氣、情感、信念等。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隱形的翅膀,朝著屬于自己的方向飛行。有的是自己的內心世界給予的,有的是父母朋友給予的,有些是社會幫助給予的,這些“隱形的翅膀”都會助我們朝自己希望的方向飛翔。在審題立意時多聯系自己的生活,方能寫出感情真摯的作文來。這說明生活素材的積累對思辨能力形成的作用。
閱讀積累環節也是培養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廣泛閱讀經典,感受語言文字, 思想達到深化, 情感得以細化,從而在作文中體現出思辨的個性與細節。
2. 寫作指導環節中的思辨能力培養
語言的表達技能、為文技巧是作文教學指導環節的必要內容,其根本應是思維的開發、培養和訓練,要體現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
思辨能力培養具體在作文創作的審題、立意、構思和表達過程中應注意:對話題的內涵和外延, 對作為引子的材料以及拓展思路的提示語,都要進行仔細的思辨。
教師可以啟發思辨的路徑有“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會怎么樣”的角度,理論、實踐和歷史的三維角度,點、線、面、體的綜合角度,個體、群體和類的層級角度等,如此訓練則能寫出富有層次性、條理性的文章來。我們來看2009年湖北高考滿分作文“站在十八歲的門口”:站在十八歲的門口,翹首展望,那將是充滿未知的旅程……我會彷徨失措嗎?會被困難壓倒嗎?哦,抬頭一看,那是父母肯定的目光,那是朋友親切的揮手,那是師長美麗的微笑。哦,還有我身邊的中國人,永遠堅強不屈的中國人,和他們為伍,我一定不會害怕,和他們結伴前行,傳承五千年炎黃子孫的辛勤與智慧,我想,我一定可以。(節選)文章從父母、朋友、師長三個角度說明自己的信心,然后又超越這一層次提升到堅強不屈的中國人整體,角度清晰、條理分明、說理深刻。
啟發思辨的路徑訓練,讓學生選擇深有感觸、有話可說的角度,有利于培養學生思辨的深刻性和透徹性。
3. 寫作賞析環節中的思辨能力培養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高中教師要真正成為主導者,靈活采用學生自評、互評、集體評的作文批改方式,引導學生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例如將學生的習作在課堂上展示,再由師生當堂評析。既評優點又評不足,讓學生有一種成功的喜悅和成就感,同時又明白作文修改的方向。在各種方式的作文賞析中潛移默化的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多賞析優秀文學作品是使學生培養思辨性思維的有效途徑,這種思辨能力的培養有利于作文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提升。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