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教學中常常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不少學生在課堂上是這樣學習文言文的,當教師補充相關背景、疏通文意、解說詞句時,他們不以為然;而當教師一旦進行口頭對譯時,則專心致志,揮筆疾書。當教師進行復習檢查時,他們就可以手持課本,眼觀筆記,流利地進行對譯了。這種學法只是生吞活剝,死記硬背,長此以往,文言文的學習將越發地流于形式,前景堪憂。那么,怎樣才能把文言文的教學落到實處呢?怎樣才能讓學生能夠真正地接受并理解文言文,而不是把文言文的學習當作苦差事呢?
一、注重興趣激發
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源于興趣。因此,必須抓住學生思維的興趣點,有效激發學生求知內驅力,促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愉快的學習狀態。
巧妙導入。好的導課,如鋼琴家演奏,發出的第一個音符就悅耳動聽,給人一種激情奪魄的藝術享受。導課藝術講求的是“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學生吸引住。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撩人心魄的教學情境中,或懸念于懷,或激情四溢,自然而然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如在講授《渡荊門送別》這首詩時,先打開錄音機播放《送別》歌曲,接著在凄婉纏綿的音樂聲中滿懷深情地朗讀這首詞。此時此刻,學生的情感立即轉入悲歡離合的痛苦之中,達到移情入境的效果。
利用多媒體。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更加容易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生動有趣的畫面刺激了學生的神經,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從中學到了很多課本上所無法學到的知識,擴大了知識面。有時,課堂上播放的和課文內容相關的投影、幻燈,也會在一定的程度上激發學生參與語文課的興趣,為理解文章的各個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礎。如《口技》可由2008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一個精彩節目《逗趣》的錄像導入,通過這個節目學生可以對口技這門傳統藝術有更直觀的了解,而且也產生了一些懸念,讓他們更想知道課文內容,這樣就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從而一掃古文的枯燥無趣。
多種形式的競賽。學生思想單純,爭勝心強,用知識競賽的方式,比較新穎,也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智慧。在學習《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課時,一位教師先設計了一個小小的知識競賽——詩歌接龍。教師說上句,要求學生接下句,對接的好的學生給予表揚。教師說:“桃花潭水深千尺”,學生接“不及汪倫送我情”;教師說“海內存知己”,學生接“天涯若比鄰”;教師說“勸君更進一杯酒”,學生接“西出陽關無故人”……然后,教師又問學生這些詩句是表達什么感情的,學生很容易就可知道這些都是表達離情別意的,水到渠成地引出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古詩的印象,也激活了課堂。
二、多元教學,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
問答式教學。文言文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預習,讓學生借助教材注釋和工具書認真閱讀課文。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諸多疑難,這時學生勢必會向教師提出問題,而教師再針對學生提出的具體問題答疑。如在學習《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時,“聞笛賦”和“爛柯人”很難直接譯出,原因在于它們都使用了典故。“聞笛賦”指西晉向秀所作的《思舊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司馬氏集團而被殺,向秀經過嵇康故居時,聽見有人吹笛,不禁悲從中來,于是作《思舊賦》。“爛柯人”指晉人王質。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把已經朽爛。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經過了一百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一般會有疑惑,這時候教師就可以有針對的進行答疑。在這樣一種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積極活躍,其學習興趣自然高漲。采用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在提問與回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較多的知識信息。
設疑式教學。在語文教學中要克服那種死板枯燥的講授,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適時適度地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如在在講《傷仲永》后提問:如果仲永的父親沒有“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那么他還可能有什么樣的結局?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想象與思考。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