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一些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把小學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讓它們成為一對數學課堂中的“伴侶”,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主動參與探索數學知識的積極性,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新課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因素,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例如教學“求比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時,我以備受學生關注的“世界杯”足球賽為題材組織教學.在多媒體播放巴西球星射門時激動人心的錄像片斷后,我及時抽取了近4屆“世界杯賽”每屆進球數這組信息制成統計表,在多媒體中展示供學生觀察.然后啟發學生提出用百分數表示表中兩者關系的問題.現實的背景加上學生積極、靈活的思維,學生一下子提出了許多百分數問題.比較、分類后,再抽取其中的“1998年的進球數比2002年多百分之幾,2002年的進球數比1998年少百分之幾”一組問題,即構成了本課要研究的重點.至此,學生經歷了一個從現實背景中引發問題的過程,真切地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到學習數學的無窮樂趣.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緊密聯系生活的“源頭性”的數學問題既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又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興趣.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教師首先要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各種有效的生活情景,供學生觀察、解釋、探究.
二、運用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
有學者認為:對小學生來說,小學數學知識并不是“新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舊知識”,在他們的生活中已經有了許多數學知識的體驗,學習數學是他們生活中的有關數學經驗的總結與升華.鑒于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充滿著好奇,數學教師就必須緊緊地抓住這份好奇心,結合教材內容,創設情景,設疑引思,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為實例,引導學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識,解決新問題.
例如“體積的概念”里有一個實驗,把石頭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讓學生觀察水面的變化,使學生明白石頭占有一定的空間.誠然,這個實驗的內容與“烏鴉喝水”的現象并無二致.為讓學生建立體積的概念,我先讓學生講述“烏鴉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討論烏鴉為什么能喝到水?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烏鴉聰明,把小石子放進瓶子里;有的說放進小石子,瓶子里的水面升高了……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我又重點設疑:為什么瓶里放進石子水面會升高?為什么放了許多石子后烏鴉才喝到水?經我這么一問,學生的思路被打開了,有的說石子重,會往下沉;有的說石子占了一定空間,把水給擠出來了;有的說石子占的空間比較小,只有放了足夠的石子,才能把水擠出來……在熱烈的討論中,學生逐漸理解了體積的含義.
學習數學知識是學生生活經驗的組織和重新解釋的過程,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地創設一些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型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中,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東西.
三、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應該是能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進而形成一定的應用技能.所以,數學教師一定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與具有生活實際背景的數學實踐活動,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開闊學生數學視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以“比和比例”一課為例,當學生進行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探究、完成了課后的基本練習后,我利用午間時間專門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測量操場邊的一棵雪松高度的實踐活動.學生提出了多種測量方案(如爬上去量,砍倒后量等),但都未能與所學知識掛上鉤時,我就讓一名學生拿來一根2米長的竹竿,筆直地插到雪松旁邊.學生經過觀察很快發現了竹竿長度與竹竿影長的關系,并迅速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測量樹高的方法上.在積極的探索活動中,學生深刻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增強了學習數學的動力和信心.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