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問提“趣”,事半功倍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師能以巧設的有趣問題導入新課,那么從一開始就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如學習氣體的蒸發時,我提出問題:夏天,游泳后剛從水中上岸會感到冷,如果有風,甚至會冷得打顫,為什么?這個問題一提出,學生們一個個睜大了好奇的眼睛,議論紛紛,課堂氣氛即時活躍起來.但我并沒有把結論說出來,而是賣了個關子:“你們學了蒸發的知識后,就會明白的.”學生們立即去翻看課本內容,馬上進入了思維狀態.又如講“做功和內能的改變”時,我提出了問題:冬天手冷的時候,為什么兩手互相搓搓就暖和了?從滑梯滑下的時候,為什么臀部會有灼熱的感覺?這些問題貼近學生,因為這些有趣的物理現象曾發生在他們身上,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現象和他們密切相關,促成學生知道物理知識的重要性,提高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興趣.再接著引導學生運用物理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物理知識的有用性,從而產生學習的內驅力.
二、以問引“深”,深入淺出
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遞,也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教師不單是知識的呈現者,他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的想法,洞察他們想法的由來,以此為根據,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理解.教師不應該是簡單地“告訴”學生應該怎樣,而是與學生針對某些問題共同進行探索,并在此過程中相互交流和質疑,了解彼此的想法,據此做出調整.初中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好勝心,但興趣不夠穩定,易波動.教師如能根據教學內容巧設一些來自生活且貼近學生實際的問題,就能夠一下子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索的興趣,啟發其積極思維,使學生學得有趣、輕松、愉快,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如在講“浮力”時,我提出問題:浮上來的皮球,從它剛露出水面到最后浮在水面上受力的過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樣變化?浮力怎樣變化?浸沒在水里的體積怎樣變化?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關系?我再引導學生逐步討論分析:從皮球露出水面到上浮到水面靜止,皮球受到重力不變,但受到浮力逐漸變小,直至浮力與重力相等,皮球才停止上浮,靜止在水面上,可見,浮力是逐漸變小.由此讓學生知道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即排開水的體積有關,從而為下一節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學作好準備,教學過程中,我不斷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并針對學生在討論、證明中的不足進行質疑和點撥.通過這樣的討論,使學生主動建構知識,使學生的知識得到鞏固.
三、 以問導“究”,自主創新
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指出:物理課程的價值之一是通過科學想像與科學推理方法的結合,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敢于質疑,勇于創新.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聯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而不是僅僅聆聽教師的經驗介紹和講解.我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指導學生結合本地區和學校的具體情況以及學生的特長、興趣、學習實際,選擇適宜的問題去進行探究,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如在學習“噪聲污染”時,我先讓學生小組討論,再指導學生把這個課題分解為五個問題:1.我鎮噪聲污染的現狀怎樣?2.噪聲污染的來源?3.噪聲污染的危害?4.怎樣控制和減少噪聲污染?5.怎樣減少洪梅鎮的噪聲污染?然后把不同問題分給不同的探究小組,指導他們分別去收集有關洪梅鎮過去與現在的情況并進行對比,找出兩者不同之處,從而喚醒學生對洪梅鎮的整治意識. 如對洪梅鎮噪聲污染調查及分析,采訪洪梅鎮環保所的工作人員,對洪梅鎮交通噪聲污染與工業噪聲污染的測試與分析:在車流量較多的洪梅迎賓路和流量較少的望沙公路進行交通噪聲測試,到電器廠進行工業噪聲測試,到洪梅市場對高音喇叭進行生活噪聲測試等.
本次以問導究的學習,不僅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知識,還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和提高學習能力,培養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