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強調數學教學過程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著力培養學生具有探索精神,能把自然現象、人類行為轉化為數學模型加以論證和評估.這就要求教師要把數學看成是一門探索性的、動態的、進展的科學,在實際教學中設計出有效探索的教學過程來.
一、情境創設,新知由學生發現
創設體驗情境,使學生體驗前人探索知識所走過的路,啟迪學生心智,使他們品嘗追求知識的樂趣,其樂無窮.這樣讓學生主動參與獲取知識與被動接受知識比較,情感不同,態度不同,其效果也截然不同.
如教學《勾股定理》時,先利用多媒體展示情境: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發現了直角三角形的三邊之間有著特殊的關系,較短直角邊叫勾,較長的叫股,斜邊叫弦.然后啟發學生去實踐前人的探索,最后猜想結論: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
二、材料啟發,規律由學生概括
教師精心組織一些材料,學生通過對材料的觀察、分析、探索,體驗材料中的奧秘,受材料啟發,感悟材料中揭示的數學原理,揭示并歸納概括規律.
以“同底數冪的乘法”為例,先給出一組推理概括材料,要求學生填寫:22×23=2□,10×103=10□,10m×10n=10□(m、n為正整數).
以上乘法(特殊的)為同底數冪相乘,其結果為一個冪,冪的底數,冪的指數等于 ,并要求學生概括.
師:用文字概括.
生1:同底數冪相乘,底數不變,指數相加.
師:若底數用a表示,兩個冪的指數分別用正整數m、n表示,此法則可表示為?
生2:aman=am+n(m、n為正整數)
三、例題變式,方法由學生歸納
課本的例題具有典型性,隱含很多潛在功能,可就例題進行變式訓練,適當拓寬知識面,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這一做法更好地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理,在教學中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以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法”教學為例,推導求根公式后,學習課本 [例]:解方程x2-7x-18=0,接著進行變式訓練:
1. 已知x2-7x-18=0的兩根為x1,x2,則x1+x2=,x1x2=.
2. 3x2+4x-7=0的根為x1= ,x2= ,x1+x2= ,x1x2=.
最后讓學生分組討論: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與系數有什么關系?若存在兩根x1、x2,則x1+x2=,x1x2= .你能證明結論嗎?
四、階梯輔助,思路由學生探求
教學實踐表明:解題思路未經學生思考教師就告之,這樣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都難以提高.如果是較難的題目,教師要設置一些臺階,引導學生朝著既定目標探索,避免目標不明確或非常隱蔽,挫傷學生探索和學習的積極性.
如在“整式的運算”教學中,希望學生掌握“整體處理”的數學思想方法求代數式的值.
例:已知2x+5y-4=0,求4x×32y的值.
生1:解(消元法)由2x+5y-4=0,則y=■
4x×32y=4x×32■=4x×(25)■=22x+4-2x=24=16
生2:解(整體處理)由2x+5y-4=02x+5y=4 4x×32y=22x×25y=22x+5y=24=16
生2的解法巧妙,體現現代數學“整體處理”的思想,但不易想到.若教師按如下階梯式設計訓練,明確探索目標,基礎一般的學生都可以順利完成,學生在探索感悟中水到渠成地理解“整體處理”的數學思想方法,再做一些鞏固練習即可.
設計為階梯式:把4x×32y化成2的指數式為,若2x+5y-4=0,則4x×32y=.
五、習題是根,探索知識的深化
挖掘課本習題的潛在功能,把習題作為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恰當進行變式訓練,是學好課本,用好課本,夯實“雙基”的有效舉措.只要教師設計得法,學生透徹理解一道題的知識方法,其內心就有如拔亮了一盞燈.
如八年級上冊(北師大版)習題7.3第3題:解方程組
5(x+y)-3(x-y)=163(x+y)-5(x-y)=10
課本例題介紹代入消元法和加減消元法兩種準確求解法,故多數學生化為x +4y-8=0x-4y+5=0
然后用上述方法之一求解.但據方程組的結構特征,有學生用換元法,設x +y=u,x-y=v.
換元法解此題就是課本知識的深化應用.此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抓住這些閃光點,鼓勵這種深化應用知識的創新思維.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