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我校開始設立活動課。隨著活動課程的實施,我們發現,即使是在農村中學,學生的變化也是十分明顯的,不僅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而且學習上的認知能力也得以提高,我對活動課程的實踐意義也有了新的認識。
一、促進學生積極認知現實世界,主動提高自身能力
在活動課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掌握著學習與實踐的主動權。活動課獨特的組織方式和任務要求,需要學生與有關方面和有關的人發生聯系。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去處理這些問題,運用自己的各種感官去體察社會現象,獨立思考、分析研究各種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通過在社會實踐中理解和運用教材的知識,可以有效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組織工作能力、社交活動能力、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才能。
例如在學習七年級《思想品德》第八單元“法不可違”時,在授完最后一個框題“對不良誘惑說‘不’”內容后,設置了一項社會調查活動,讓學生們自己獨立完成。要求學生閱讀報刊、到司法機關調查了解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情況,分析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原因、社會危害及自己應吸取的教訓,寫出調查報告,并在班上交流。這次活動是《語文》學科有關調查報告的知識與《思想品德》法律知識的綜合運用,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組織工作能力、社交活動能力、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等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這樣的活動課程既增強了學生的法律觀念,又可以很好培養他們的探索創新精神。
二、彌補學科課程的不足,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實踐中分析,我們發現活動課程確實是彌補當前課程設置不足的形式,比如班團隊活動、科技文體活動等不可缺少的學習實踐活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在中小學生面臨著學習時間有限和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社會改革不斷深入而來的學習內容(信息)無限的矛盾。活動課就可以解決這個矛盾,即能在學科課時已經飽滿、各種教材內容已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及時地、不斷地引進現代化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活動課是學科教學組織形式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充分體現學科的要求和特點,與課堂教學設計融為一體,有機結合,既使課堂教學內容在活動課中得到鞏固、驗證和認識深化,又使活動課的內容納入課堂學習的科學理論體系,給學生制造一個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和氣氛,形成讓學生充分展示其才能的機會和條件,促進知識與能力、認識與情感、有意和無意的結合,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索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三、寓思想教育于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之中,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活動課的教學形式生動活潑、多種多樣,可以在教室內進行,也可以延伸到實際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如演講、競賽、辯論、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生產勞動等。這些活動是學科中某一領域的加深、擴展,應用和鞏固學科課程知識,學生可以在實際的活動中認識事物、獲得知識和本領,這樣獲得的感受和認識社會比僅僅從書本上獲得的感受和認識要深刻,充分體現學生自主意識,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的活動能力,以及良好的信念、情感、態度與習慣,通過活動課在知、情、意、行幾方面都得到發展。
四、“減負”不“降質”,實施素質教育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要把“減負”切實落到實處,真正做到“減負”而不“降質”,達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靠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不行的。傳統的課堂教學過分強調教師的作用,對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方面考慮得較少,抹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上,知識的講解、范例的呈現、分析的過程、結論的得出、問題的設計、答案的構建等都是由老師一個人承擔,學生坐在那里,除了聽,最多是記。這樣的教學怎能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生負擔,怎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整體素質呢?因此,必須轉變傳統的做法,在課堂教學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活動課程分為以學生活動為主的隱性和顯性兩種形式,隱性的主要是思維活動,顯性的泛指各種表現形式的活動,如動口、動手。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恰到好處地點撥,層層遞進地啟發,學生便能積極主動地探究、討論,在民主、活躍的課堂氣氛中主動學習。活動課的教學模式是“減負”不“降質”,達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五、知識與能力同步發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知識與能力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這在七八十年代曾經爭論過,當時有種觀點認為:“知識與能力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二者應該并重。然而從個體發展看,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不一定是同步的總是相互促進的,他們之間容易出現參差不齊的現象。”該觀點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形成,其中包含合理的因素。但從個體發展看,“素質教育”已逐步實現學生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同步發展,使兩者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更為緊密,更為直接。活動課就成為新時期連接“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的橋梁。我在每個單元之后都設置一節活動課,主要是針對每個單元的知識內容,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提出各種各樣新穎的現實性問題,由于問題這一特性,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熱情。實踐表明,學生們都能踴躍參與活動,用一般性的知識指導自身的實踐,解決實際問題,增強了學生處理、辦事的能力,最終實現了掌握知識,運用知識與發展能力的同步發展。
六、調動學生積極性,實現“學玩”結合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說教”為主,對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方面則考慮得較少,教師只是提幾個問題,出幾個題目讓學生站起來回答,以此體現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只能說是“杯水車薪”,收不到多少實效,課堂仍不夠活,達不到“人盡其才各有所用”的目的。例如在學習七年級第六單元“直面挫折”這一內容時,我就設計了一堂活動課,列舉了一些生活中常常遇見的困難和挫折,要求學生運用前面學習的戰勝挫折的方法,靈活處理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問題解決不是目的,而是讓學生進一步尋找戰勝挫折的方法,從而鞏固本單元所學知識,達到認識和運用能力的提高。由于問題貼近學生生活,因而學生表現相當活躍。活動課的“學與玩”有機結合的過程就是促進學生能力與個性發展的過程,有效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