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不僅要通過制度去規(guī)范人,更是要通過文化去凝聚人、激勵人、發(fā)展人。東莞市第四高級中學力爭讓制度管理的剛性(外部作用)與文化管理的柔性(內部驅動)在矛盾中達到平衡,關注人性、關注共贏、關注幸福。一方面,在制度的構建與操作上,盡量體現科學、民主、人本與人文;另一方面,優(yōu)化激勵的方式和機制,以形成強大的“學校潛磁場”,從而追求效果、效率、效益。
一、重視師德建設
教師的職業(yè)精神、思想精神、專業(yè)精神、人格風貌對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為師者,要志向高遠、品德高尚、情趣高雅,簡簡單單生活、踏踏實實干事、堂堂正正做人;始終擁有深刻的良心、充分的愛心與持久的耐心,用愛、用情、用心做教育,努力追求美好生活與職業(yè)幸福,用“愛和責任”為學生撐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二、推行激勵機制
美國哈佛大學詹姆斯教授研究“激勵問題”得出的著名論斷:沒有激勵,一個人的能力發(fā)揮不過20%~30%,實施激勵后,人的能力可能發(fā)揮到80%至90%。
目標激勵。在學校近期的“五項工程建設”(創(chuàng)業(yè)、特色、科研、和諧、品牌)的目標激勵下,全校教師用心力、智力、體力營造一種“團結奮進、嚴謹樸實、自強不息、求索發(fā)展”的學校精神,形成強大的團隊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
情感激勵。尊重教師個性與需要,尊重教師的生命與價值。多念教師好處、多想教師難處、多給教師益處,多觀察、多傾聽、多溝通、多組織親師活動,積極為他們驅除“障礙”,給予最大的職業(yè)認同,讓他們能釋放壓力,感受職業(yè)成功與幸福,做陽光教師。
榜樣激勵。學校設立了多種獎教獎學、評優(yōu)評先項目,每學期頒獎一次,用典型引領,以此激勵廣大教師對榜樣的認可、向往和效仿,人人爭優(yōu)創(chuàng)先。
評價激勵。我們的理念是:評價不是為了定位與區(qū)分,而是為了發(fā)展。要充分發(fā)揮評價的診斷與激勵作用,反對傳統(tǒng)的“重硬性輕軟性、重結果輕過程、重標準輕感受、重知識輕素質、重共性輕個性”的評價。我們的操作是:①評價教師:引入教師的工作態(tài)度、專業(yè)智慧程度、教育教學的智慧程度、學生認可度等四位一體的教師評價維度,積極探索學生評價、教師自我評價、級部與科組評價、領導評價等多元評價體系,將顯性的績與隱性的效、定性與定量、過程性與終結性、短期考核與長期考核、個人成績與集體貢獻相結合。②評價課堂:評價課堂教學的根本標準是“學習者能否在課堂中進行有效的學習”,重點考量課堂的參與度、幸福度、目標達成度。③評價學生:評價其綜合素質,包括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yǎng)、學習能力、實踐與創(chuàng)新能力、審美與交往能力、運動與健康狀況。④評價學校:學校綜合實力看其 “學校文化的水平”和“加工能力”。
三、完善管理網絡與制度建設
構建管理網絡。校長是核心,領導是關鍵,教師是根本。校長是管理的第一責任人,教研組、年級組、備課組是基本研究單位,主任、級組長、科組長是骨干力量,全體教師都是參與者、行動者、實踐者、研究者。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約束機制)。為使管理規(guī)范化、科學化、精細化,學校擬定了校本培訓、校本教研、校本管理的系列制度,如教師崗位責任制、教師學習制度、教學常規(guī)制度、集體備課制度、說課評課制度、校本活動制度、課題研究方案、教師發(fā)展方案、優(yōu)秀科組評選方案、優(yōu)秀教師評選方案、教壇新秀評選方案、獎教獎學制度,等等,并力爭在實踐中不斷修正與優(yōu)化。
“人文的制度”加上“規(guī)范的操作”,方可彰顯制度的魅力與效力。我們認為“沒有制度的管理,是一種無序管理;沒有文化的管理,是缺乏活力的管理”,“但制度并不是越細越好,因為高壓線太多,教師的空間無形中就會受到鉗制與壓縮”,我們堅持“制度管理與文化精神支撐并舉,工作要求與人文關懷共存”的管理思想。一方面,在制度的出臺時,盡可能科學、民主與人文;另一方面,在制度的操作上盡可能規(guī)范,決不姑且那些公然踐踏與挑戰(zhàn)制度的行為。
四、全面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
教師的成長既是當務之急,又不能急于求成,只有經過長期的沉淀、積累、錘煉與浸潤,方能成就。
構建“學習型學校”,讓教師始終保持專業(yè)敏感和學習激情,擁有一定高度的教育理想與教育思想。
深化教學改革,打造綠色生態(tài)課堂,實施“有效教學”。
實施開放式“校本教研”,科研促教。
有計劃地實施“青藍工程”與“精品工程”,實現教師專業(yè)的梯級提升。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