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體現素質教育的宗旨,表現出與傳統教育觀念不同的新的教育理念.合作探究是強調師生交往互動,由傳統的個體學習轉為合作發展學習,創造平等和諧、主動參與、積極實踐、團結合作,勇于探索的新學習方法.
一、創設學習情境,營造合作探究的氛圍
在教學新課時,我注意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的需要,充分利用電教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與訓練內容相應的教學情境,以境生情,分散教學難點;利用活潑可愛的動畫形象,聲畫并茂等效果,來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激起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主動性.創設情境,對于建立良好的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氛圍,使課堂教學健康、和諧、有序、高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例如在學習“分數的意義”一課時,我借助于平時收集的資料制作成課件,并配上優美的音樂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分數的意義.
二、創設活動情境,培養合作探究的精神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利用多種感覺的協調活動,獲得知識和技能.
我在教學“直線、線段、射線的認識”時,在課上先出示一道討論題:經過一點可以畫幾條直線?讓學生自己在練習本上畫,我巡視后請學生匯報,有的學生說是兩條,有的說是三條,有的說是三十條等.經過交流討論,學生們最后得到了“經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的結論.然后我出示“——”并在左右兩端不斷加長,問學生是否可以?讓學生結合線段知識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最后學生發現:“直線可以兩邊無限延長,量不出具體長度;射線一端是可以無限延長,亦量不出具體長度的;而線段,不能無限延長,能量出具體長度.”為理解線段的意義,我讓學生找出課室里表示“線段”的實物并貼上“小紅星”標志,從而鞏固線段知識.整堂課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學習,參與探究,這樣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有利于學生掌握新知,提高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又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特征”時,先讓學生動手去圍一個三角形,并指導學生觀察其特征.再讓學生用手拉一拉這個三角形,看看它有什么變化,從而使學生得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特征.這樣動手操作,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
三、創設開放情境,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在《創造的教育》一文中說:“我們要打倒傳統的教育,同時要提倡創造的教育.……所以我們主張
‘行動’是中國教育的開始,‘創造’是中國教育的完成.”
在組織學生學習了“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變化”后,我在鞏固練習中做了這樣的拓展設計:一是用卡片給出幾個小數,指名幾位學生按要求向左或向右移動小數的小數點,再讓學生回答小數的變化情況;二是請小組組員各寫一個小數,然后討論、比較.變換練習方法,使本來枯燥乏味的練習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樂學愛學,課堂氣氛也變得十分活躍.
四、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合作探究的興趣
現代教學理論越來越強調,把課堂教學看作是師生共同進行的生活空間.也就是說,要把課堂教學看作是師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的課堂教學最關鍵的就是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而不是在學習中生活.因此教師要教生活中的數學,但生活中的數學應該是學生的,而不是教師的.教師不能用自己的生活代替學生的現實生活,不能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代替學生的生活經驗.
在教學“小數的加減法”一課時,我利用電教多媒體創設“小虎兄弟買書”這一動畫情境,讓學生跟小虎們比賽看誰算得又對又快.要求學生先看看小虎們算得結果對不對,然后對照自己的計算結果,從中得出計算小數加減法的法則.為了讓學生更好鞏固所學知識并能運用到生活中去,我還設計了讓學生買文具作為輔助學習,讓學生從應該付多少錢、能買哪些文具、應找回多少錢等幾方面去體驗.
充分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思維方式,使學生數學交流的能力得到了培養,深化了對問題本質的理解.這樣組織的教學既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寬松、平等的氛圍,又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反思的空間,還給了學生合作交流的機會,并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合作意識以及作出決策的能力.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