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小學數學教材的編寫,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精神,著眼于提高學生的素質,重視數學學習中的認識活動和隨之產生的情感體驗;著眼于促進學生主動地建構知識,強化知識的發生過程.在教學中,遵循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律,給學生呈現程序性的知識,不僅可以使學生較好地掌握基礎知識,而且還可以使學生明確這些知識產生、發展和推導的過程,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在積極的狀態之中.
一、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啟動思維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思維離不開形象和動作,一切真知源于對客體的操作活動之中.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從操作直觀著手,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把動手、動腦、動口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再逐步適時地脫離直觀,使學生從直觀動作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
1. 直觀操作與思維相結合
操作過程實質上是外顯的內部智力活動的過程,隨著操作,學生的思維隨之而發展.各種形式的動手操作能使視覺、觸覺及運動覺協調起來,充分發揮其“內化”功能.所以在教學中,我們重視操作與思維的結合,引導學生憑借操作中獲得的具體形象和表象及時展開抽象思維.
2. 觀察與思維相結合
從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齡特點出發,抓住他們好奇、好動、好問的特點,有目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能為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提供更多的感知材料.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能推動抽象思維的展開.
如在教學“5的認識”時,我先用課件出示有4只小雞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這幅圖有幾只小雞.然后演示又來了一只小雞,變成第二幅圖,問:“這幅圖中共有幾只小雞?”用同樣的方法,再出現有6只小雞的圖片,在學生回憶圖片由來的同時,我邊板演邊敘述:“在4只小雞的基礎上又來了一只小雞(板書5);在5個小雞的基礎上又來了一只小雞,共有6只小雞(板書6).接著同時展示三幅圖片,讓學生觀察后想一想:第二幅圖中小雞的只數比第一幅的多幾只?第二幅的比第三幅的少幾只?逐步抽象出5比4多1,5比6少1.再提出問題:5里面有幾個1?4添幾得5?這樣既有利于學生了解自然數的形成,同時又使學生直觀地了解數的組成.學生的各種感官直接參與了教學活動,邊看、邊想、邊說,逐步形成了數的概念和組成,既掌握了知識,又啟迪了思維.
二、挖掘利用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啟發學生思維
數學知識環環緊扣,螺旋上升,舊里蘊新,而又不斷化新為舊.它不僅有縱的聯系,還有橫的發展,縱橫交錯,形成知識網絡.所以,在教學中,首先要抓住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做好知識鋪墊,從新舊知識聯系的發展中,找準新舊知識的結合因素,縮短學生“已知”與“未知”的差距,為學生構筑起新舊知識過渡的“橋梁”.其次,注意從知識本身的矛盾發展中找出新舊知識的區別點,創設問題情境,設計學生認識過程中新舊知識的矛盾沖突,引發學生思考.如教學“商不變的性質”時,先讓學生舉出一些商相同的除法算式,引導學生觀察發現“被除數、除數不同,商卻相同”這一結論.這與學生已有知識被除數、除數變化商也隨著變化發生矛盾,學生便有了疑問:“商為什么會相同呢?”這就激起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這時,教師用幻燈片引導學生觀察兩組商相等的除法算式,找出規律: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以或除以同一個數,商不變.然后,用這一規律檢驗其它算式是否成立.這樣由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有利于知識的形式和鞏固.最后由教師引導學生去探討“零除外”的原因.
三、在動態中激發興趣,發展思維
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用簡單的方式再現知識產生的過程,創設學習新知識的氣氛,將孤立、靜止的東西動態化,從而激發學生思維的興趣,喚起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求知的學習意識.
例如在教學“相遇”問題的應用題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速度和”的概念,我通過課件演示,將例題圖動態化:兩輛小汽車,同時相對而開.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很容易理解“速度和”的意義,他們能直觀地看出:相遇時間=相遇時兩車共行駛的距離÷兩車的速度和.由于適時地演示了兩車相遇的過程,學生印象深刻,在教師的點撥下,興趣盎然地解決了老師提出的問題,既理解了意義,又掌握了解題方法.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