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不應該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識傳授,而應該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過數學教學活動,實現數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活生生的數學.在教學活動中,如何才能融入生活,讓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精彩呢?
一、融入生活背景,激發求知欲望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數學思想.教學中,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挖掘數學元素,并充分應用于教學,就能化難為易,使學生自覺接受新知識.如教學“百分數”之前,我讓學生注意看報、看電視等,搜集具有現實意義的關于百分比的數據,使學生感到在生產和生活中經常要用到百分數,激發學生學好百分數的欲望.在學習中,學生就能根據實際事例紛紛提出“統計資料數據為什么要用百分數而不用分數或小數?”“百分數的分子為什么可以是小數或可比100大?”“百分數的意義是什么?”“百分數為什么都不帶單位名稱?”等問題.學生帶著一系列的疑問投入到新課學習中,不但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也使他們對數學產生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
二、融入實踐活動,激發探究熱情
數學規律往往是人們在實踐中在發現問題、提出猜測、科學實驗、驗證猜測的過程中揭示出來的.如果在教學中能讓學生經歷同樣的實踐活動,學生或許能發現并提出大膽猜測和假設.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加以驗證,學生的實踐能力就獲得了提高.如在教學圓周長時,學生掌握了怎樣測量圓形物體周長后,我讓學生對自己已經測量過的幾個大小不一的圓形物體進行觀察比較,然后組織他們討論:圓周長可能與什么有關?學生自然地提出了圓周長可能和圓的直徑、半徑有關.接著我又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圓周長可能與直徑、半徑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學生從測量的有關數據中不難發現圓周長與直徑、半徑存在著一定的倍數關系.這時,學生迫不及待地動手測量計算,去驗證自己的猜想.這樣,學生從測量中發現問題并提出猜測,再進行較為科學的實驗,整個過程完全是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學生在熱情高漲的探究過程中既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又感受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實踐,到處都可以探究出融于生活的數學規律.
三、融入生活情境,激發創新意識
學生學習知識是一個接受的過程,更是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教學時,教師應該善于設置新奇、困惑的生活情境,鼓勵學生學習要勇于質疑,在質疑問難中擦出創造的火花.如在學了分數應用題后,有的學生就會困惑:“為什么在生活中數量上甲比乙多多少,也可以說成乙比甲少多少,而當甲比乙多或少的是分數時,就不能這么說呢?”又如,在學習了比的知識后,針對“比的后項不能為0”,有的學生會提出:“現實生活中,足球比賽不是有2比0嗎?”每當這時,我都不會急于表態,而是留給學生們一個充分交流討論的空間.在關鍵處扶一扶,在重點處點一點,使學生在提問、交流、爭辯的過程中從不同方面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求異、求新的思想得到扶植.
四、返回生活天地,激發數學情感
把所學的知識運用于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它不但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懂得知識的價值,而且能夠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信心.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激發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欲望,引導學生自覺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如在教學“比例尺”這一內容后,我設計了一道“請你來當設計師”的實踐題,讓學生測量自己教室的長和寬,確定合適的比例尺后,畫出這間教室的平面圖.在這一嘗試中,學生團結協作,綜合運用多種知識解決問題,充分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又如在學習了“百分數的應用”這一知識后,我設計了“換季大減價”的生活模擬情境:一件上衣原價100元,現在甲家商場按八折優惠出售,乙家商場推出“每消費滿100元送30元購物券”的活動,哪家商場的上衣更便宜?通過計算比較,學生深刻領悟到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數學有很強的應用價值這個道理,熱愛數學的情感油然而生.
融入生活,會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融入生活,會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變成一個生動活潑的過程. 融入生活,會使課堂更精彩.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