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學習方式是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宗旨的一種自主學習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盡量減少課堂中教師的講授,多給學生時間和空間,發揮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動性.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
恰當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創設一些生活、游戲、故事情境等,使學生形成認知沖突,激起他們求知的欲望,主動開展探究活動.
如在教學《找規律》中,我首先設置了這樣的問題:“游園活動會上,同學們依次按照3個紅氣球、2個藍氣球、1個黃氣球的順序把氣球串聯起來裝飾教室.你們隨便說第幾個氣球,老師都能知道它是什么顏色.”學生不信,試了試,有的還在本子上畫圖驗證,結果老師都答對了,這樣立刻引起了大家的爭論,個個都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學生帶著疑問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去.實踐證明,富有啟發性的故事,生動有趣的生活實例,都能為學生創設理想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形成一種努力去探究的心理,有效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設計活動,自主探究
教師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如教學《角的度量》一課,整節課知識難度不大,簡單說就是讓學生學會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課堂上我緊扣“使學生經歷量角方法的探索過程,了解量角器的構造特點,掌握正確的量角方法”這一教學目標,并不是直接讓學生認識現成的量角器和教學生用量角器,而是先讓學生感受量角要用量角器的必要性,然后讓他們動手操作,去經歷點對齊、邊對齊的正確量角方法,再讓學生領悟應該怎樣讀數,是讀內刻度還是讀外刻度.這些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去操作、去探究、去體驗.整個過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氣氛活躍,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框框.當學生經歷完這些過程后,對量角器的構造原理和使用時應注意的地方等已經牢牢地掌握了,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合作交流,促進探究
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探究性學習倡導學生在學習中積極合作、群體參與.這既可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及參與、合作、競爭、交往等現代意識,又有利于學生形成樂學、會學、善學的良好習慣,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推導圓錐的體積公式時,我準備了一些材料和記錄單.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材料進行實驗,想辦法找到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的體積之間存在的關系,并按要求填寫好實驗記錄.學生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探究,從而推導出計算公式.
四、質疑問難,深化探究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質疑問難,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樂趣,使數學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主陣地.當學生的見解出現錯誤或偏頗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我矯正,將機會留給學生自己,不要代替學生自己的思考. 如我在教學《可能性》一課中,當交流到第三種情況時(任意摸一個,一定是綠球),大多數學生都認為應該全部放綠球,但是有一位學生堅持自己的想法,認為放很多綠球,放一個紅球也可以.這時,我不急于下結論,而是按照那位學生的想法在口袋里放了10個綠球和1個紅球,并讓那位學生親自摸一摸,通過實踐操作,最終幫他改正了錯誤的想法.
五、實踐運用,拓展探究
教師經常要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跟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而又運用于生活.如教學《確定位置》那節課,在教授學生新知識后能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描述自己從家到學校及從學校到家的行走路線的練習,或者結合本地旅游景點,在景區圖上確定位置; 又如學習了厘米后,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并實踐:你認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要用厘米去量,哪些物體要用分米、米去量,請你實際量一量,并把結果列表記錄下來;學習了統計,可以讓學生課后去調查本校各年級人數,再制成統計圖,并從圖中獲得哪些信息.教師創設一些開放性的實際問題,有利于學生感受數學的價值和意義,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