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作文是為了一輩子學習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也不是為了當專業作家。”葉圣陶老先生說的這句話,讓我重新思考、定位小學生寫作的真正目的和意義。回顧以往的作文教學,發現自己缺少以學生為本的意識,只顧著按自己的模式去要求學生,甚至為了應付考試,在考前讓他們背作文。試問,孩子們的習作興趣被消耗殆盡了,習作的需求又從何談起?《語文課程標準》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給小學習作教學準確定位,為習作教學的改革鋪平了道路。
一、情景激趣,巧妙引導學生寫作
小學生的直觀能力較強,找出他們熟悉的話題,他們往往會覺得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話要說。教師有意識地創設情景,找出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因此,我積極創造條件,從激發感情和情緒入手,對學生進行作文訓練。例如,有一次作文課,上課前,我趁學生不怎么注意偷偷把一團廢紙丟在教室門口,結果慌里慌張進教室的學生們見到廢紙團表現各不相同:有的學生視若無睹,一踏而過;有的學生莫名其妙望了望,敏捷地繞過廢紙團直奔自己的座位;有的學生唧唧喳喳地議論誰扔的;有的學生則默默把紙團撿起,扔到垃圾桶……此時,我趁機引導學生當場寫《廢紙團的風波》,結果學生文如泉涌,積極性極高,在短短的十幾分鐘內,大部分學生已經完成,且觀察仔細,內容豐富,條理性強,寫得入情入景,妙趣橫生。
二、游戲激趣,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寫作
愛玩是孩子天性,游戲是孩子們最正當的行為,讓游戲滲入到作文訓練中,或者說讓學生在游戲中作文,和作文一起游戲,玩中學寫,寫中再現玩趣,作文也就成為最平常的事了。通過游戲穿插,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樹立信心,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中躍躍欲試,不失為教學上的一種好方法。它的具體步驟可概括為“玩玩——說說——寫寫”三步。教師先和學生一起做游戲,在適當時期,啟發學生觀察、思考、想象,再口述游戲的內容及自己感受,最后把口述的內容整理成文章。利用這種方法,學生興趣高漲,而且游戲本身又為作文提供了素材。使用這種方法需要注意:游戲是手段,作文是目的,不能為游戲而游戲,把作文課變成了游戲課,且游戲的選擇,必須根據教學需要設計。例如,我曾帶領學生玩:“畫鼻子”的游戲:一個學生被蒙起了眼睛,摸摸索索地走到了講臺上,拿著一只紅粉筆,試試探探地將鼻子畫在了貓的眼睛上,臺下的學生笑成了一團,臺上的學生還莫名其妙,等到別人給他摘下蒙著眼睛的布來,他自己一看,也笑得直不起腰來。接著臺下另一個學生躊躇滿志地走上講臺,滿以為自己會將鼻子畫得恰到好處,可還沒等他畫完,臺下又是一片笑聲。接下來寫作文,學生們一個個胸有成竹的樣子。一節課后,學生交卷,都寫得那么具體、生動、情景交融,學生真正體會到作文的快樂。這樣的作文課,學生能不喜歡嗎?
三、生活激趣,豐富寫作素材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使學生的作文真實而富有情趣,必須讓學生觀察社會,豐富生活。在作文教學中,我們都曾有這樣的共識,每當學生經歷一次活動后,作文往往就寫得比較好。究其原因,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有生活、有活動,就有作文興趣,反之則不然。我們清楚地看到,學生心中沒有生活就沒有寫作的素材。為了改觀這種情況,我們只能在捕捉多元化生活的前提下,挖掘寫作的素材,如指導學生觀察自己家庭的一日生活,選一個側面表現普通家庭的縮影;指導學生觀察班內一日生活,選一個觀察點反映班級動態的剪影;指導學生觀察活動課、勞動課,選擇印象深刻的人或事。為激發學生寫作的情趣,我還讓學生留心生活中的寫作內容,開拓作文的“材路”。例如,在手工制作課上,我曾組織學生制作賀卡,剛好語文課學習了《獄中聯歡》一文,講述了革命者在獄中慶祝元旦,其中有“互送賀卡”一環節。我適時讓學生品味制作賀卡的樂趣和意義,同時又讓學生感受獄中革命者物盡其用地制作賀卡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寫了篇習作。一節普通的手工課,既為學生提供了寫作素材,又使學生寫作興趣高漲,還加深了學生對所學課文知識的理解,可謂一舉多得。學生生活中的寫作素材無處不在,只要教師能巧妙地引導,學生的寫作興趣就會得到激發。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