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學教學中,比較法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通過物質之間的比較、概念的比較、實驗現象的比較和物質之間共性與個性的比較,使學生對化學的基礎理論和知識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的認識,便于學生牢固掌握化學的基礎知識,同時還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比較物質,認識物質
在化學教學中,經常要對物質進行比較,辨別異同,驗證結論,從而達到認識物質的目的。在教學時,通過一些必要的適當的實驗,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去啟發、引導,讓學生去比較、去歸納,教師再作補充或更正,從而驗證物質的性質,了解物質的聯系。如在學習《氧氣的制法》一節時,教師先指導學生實驗:先做加熱氯酸鉀的實驗,然后再做加熱二氧化錳實驗,最后做在氯酸鉀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錳后加熱的實驗,分別用帶火星的木條插入管品試驗有無氧氣產生,哪個實驗產生氧氣的速度快,分別比較三個實驗結果。通過這樣比較,學生就能理解氯酸鉀加熱有氧氣生成,而二氧化錳則沒有氧氣生成,并且還了解了二氧化錳能起到加快氯酸鉀的反應速度等基礎知識。通過一系列的實驗比較,學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催化劑”的概念,同時又對氯酸鉀、二氧化錳這兩種物質的性質及聯系有了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這樣就能較牢固地掌握這一知識內容。
二、比較概念,化難為易
概念的掌握與否,直接影響學生學習化學的基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要通過概念的比較,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以易于學生理解。如在學習《原子》《分子》之后,教師啟發學生從它們概念的最關鍵的詞語去比較、歸納,“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在原子的概念中要抓住“最小微粒”這一關鍵詞,但又要強調必須在“化學變化中”這一前提條件;在“分子”的概念中,要抓住“保持物質化學性質”,指出分子不變,其物質的化學性質不變,分子改變,其物質的化學性質也隨之改變這層意義,同時也要指出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微粒不單有分子,而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種。通過比較,使學生理解原子在化學變化中是不會改變的,而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會發生改變的,至此學生對“原子”“分子”的概念就容易分清了。
三、比較現象,認識“反應”
物質發生化學變化通常伴隨著化學現象,通過一些現象可以幫助學生去認識化學反應,了解化學反應。如鎂帶的燃燒,硫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鐵在氧氣中燃燒等現象,鎂帶燃燒發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粉末;硫在空氣中燃燒發出淡藍色火焰,而在氧氣中燃燒則發出藍紫色火焰并有刺激性氣味生成;鐵在氧氣中燃燒火星四射并生成黑色熔珠。通過這些現象的比較,使學生能分清物質的不同,其反應的現象不同,甚至物質相同、條件不同,反應的現象也不同等知識,這樣學生對這些反應就不容易混淆,記憶就會很深刻。
四、同類比較,掌握“共性”,區分“個性”
物質的分類,利于學生掌握物質的共性和個性,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學習《酸堿》內容時,可采用比較的方法去分類歸納。如《酸的通性》這節內容,必須比較常見的三種酸:硫酸、鹽酸和硝酸,先比較它們的共性(即通性),在學生掌握通性的基礎上,再比較它們的個性,這樣學生對“酸”的認識除了其共性之外還有其個性,腦子里對常見的酸就有了一個較清晰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怎樣去思考,去分析,去歸納,去總結的思維能力。
五、縱橫比較,加深認識
物質本身可以發生變化,但物質與物質之間也可發生互相轉化,要分清其變化的縱橫關系,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物質的變化,就有必要對物質的縱橫關系變化作比較。如對下面物質之間的反應進行比較。

以實際的反應例子把非金屬至酸、金屬至堿的縱向反應進行比較,同時對非金屬與金屬,酸性氧化物與堿性氧化物,酸與堿的相互反應作橫向比較,進一步理解化學的基本梗概,深化對化學變化的認識。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