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展有針對性,實效性強的園本培訓,使日益龐大的教師隊伍不斷地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提高,使到越來越多的新教師更快更好地融入園本文化,使到更多的教師在適應的基礎上發揮更大更強的教育作用,成為專業素質高,能滿足廣大家長對幼兒教育的多元需求的教育生力軍,是當前幼教管理者必須解決的問題。在深入貫徹新《綱要》過程中,我園積極挖掘資源、努力營造氛圍、合理部署落實、嚴格監督考核,切實做好更具科學性,實效性、針對性的園本化培訓工作,促進教師知識的更新和專業化水平的提高,為幼兒園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厚重的基礎。
一、重視健全園本培訓管理機制,確保方向性
我園一貫重視建立良好的園本培訓運行機制,成立了以園長為第一責任人,副園長、教研組長、教師代表等組成的園本培訓管理、指導小組,充分合理地調配幼兒園現有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全面負責培訓決策、組織實施和考核評估等項工作;同時,把園本培訓作為提升園所工作整體水平的一環,列入每學期的工作計劃中,并落實培訓的時間、地點、內容、經費等,確保教師培訓工作落到實處,抓出成效,抓出特色。
圍繞當前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我園不斷組織教師針對“什么是教師專業?教師專業為什么要發展?教師專業發展,朝什么方向發展?發展的目的是什么?”等問題進行熱烈的討論,通過理論學習和專家培訓,在園本培訓價值觀的引領下,我們把“努力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素質優良、精干穩定、充滿活力的學習型教師隊伍”,作為我園教師園本培訓工作的總目標;把幼兒園建設成為教師成長的沃土,孩子成長的搖籃,教育科研基地,區域輻射中心,作為幼兒園發展的方向。
為此,我園不斷調整園本培訓計劃,提出在具體工作中突出“三個側重點”:一是堅持以園本為平臺,以教師為主體,以崗位練兵活動為載體,大力實施“強師興園”工程;二是以“一德三新”(即:師德、新課程、新理念、新策略)為研修內容;三是按照“專業引領——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研修模式,讓教師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園本培訓小組、考核小組不斷完善《班主任工作職責》、《學習制度》、《教師繼續教育學時學分統計表》、《骨干教師、名師考核、獎勵細則》等一系列相關的規章制度,落實“教師考核方案”、“園本培訓教師考核評估一覽表”等評價維度,對教師參與研究的態度表現、研修成績以及活動質量水平進行及時評價,并作為教師評先、晉級,名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認定的必備條件;對園本培訓有實績,并在教育教學或教育管理等方面有成效的教師,在評優評先、外出學習進修等方面實行傾斜,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二、科學把握園本培訓內容形式,確保針對性
為適應當今信息化時代發展需要,我園不斷更新培訓內容,具體為:思想政治和教師職業道德;現代教育理論;幼兒身心發展和評價方法;教育科研方法;教育教學案例;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而確定這些內容的前提是密切關注園內教師的實際需要,按需培訓,同時重視在教學實踐中培訓他們,強調教師在培訓中的主體地位。我們通過教師個別訪談,進課堂看活動,參加教師的教研活動等,多層面了解教師的需求,作為確定園本培訓內容的依據。我們注意理論聯系實際,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形式,讓教師分批到其他名園參觀學習、觀摩交流,盡量提供機會讓教師參加專業對口的短期培訓和專題研討;還邀請專家根據本園的實際情況對教師進行點撥、引領,更有效地推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步伐,如幼教專家屠美如、許卓婭、郭秀麗等來園作有關開展主題教學與環境創設的培訓、音樂教育講座、師德教育講座等,在專家深入淺出的講解中,老師們解決了在工作實踐中遇到的難題,從而提高了教育教學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三、著力落實園本培訓措施做法,確保實效性
(一)開展互動學習,促進教師自主發展能力
幼兒園成立了語言、英語、體育、美術、音樂等5個學科教研團隊,確立“互動式菜單型”園本培訓方式。
改變過去單由教學管理人員主持,內容由管理人員確定,我說你聽,我讀你記的局面,由級組教師根據教學實際問題擬定學習、研討的主題,再在年級教師中通過自薦或推薦或輪流擔任主持,其他年級成員協同搜集相關資料。每次舉辦這樣的講座,年級教師們都積極地挖掘共同的教學熱點問題,擬定提綱,到圖書館或上網查找有關的資料,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的研究性學習。通過老師們共同搜集資料、相互對話、交流、討論,共同協商解決教學實際中出現的問題。這些做法不但激發了集體的洞察能力,提高了學習的速度,而且逐步、有效地形成了合作學習、共同提高的教師共同體,自然營造出一種團隊之間相互欣賞、共同發展的互動性學習氛圍。
采取給任務、找問題、想辦法的形式,每次教研活動后都讓教師圍繞一定的主題,如“教育活動如何更好地體現和發揮幼兒的主體性”、“教師的觀察與指導”、“如何提啟發性問題”等撰寫學習體會,組織討論,布置思考下次活動的主題內容。討論鼓勵教師積極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共同分享教育經驗,有效地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信息共享、經驗共享的目的。
(二)加強反思教學,提高教師自我評價能力
“反思教學”對教師來說,是一種用來提高自己專業素養、改進教育實踐的學習方式。為此,我們引導教師以以下兩種形式進行反思,在反思中謀求發展。
個體反思。為了引導教師增強問題意識,鍛煉提高反思能力,幼兒園曾多次開展如何進行教學反思講座研討,教給一定的方法在實踐中反思,如:要求教師在集體備課的最后一個欄目中及時寫出每課時的教學反思,可寫出教學過程中的成功做法和經驗,盡可能記錄下當時的教學體驗;也可寫出自己教、幼兒學過程中不足的地方,及時記錄自己對教學的靈感、思考;要求教師定期結合自己開展的教學活動,圍繞“幼兒的主體性是否得到體現”、“有否充分開發和利用幼兒園、家庭、社區的教育資源”、“幼兒在教育活動過程中獲得了怎樣的發展”等進行主題反思,以幫助教師對自己開展的教學活動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集體反思。除了讓教師經常寫個人教學反思外,我們在園內還經常組織適當的集體教研活動,按級組或按學科觀摩反思教師的教育活動。在教研活動中,我們注重教學過程的分析評價,圍繞“幼兒對活動的反映如何”、“教師在活動中的啟發、引導是否適宜”、“啟發和引導幼兒的方式是否影響了幼兒主體性的發揮”、“教學中出現的疑難問題和幼兒的行為問題是否能妥善處理”等進行相互的、詳細的分析討論,讓教師在觀摩與分析、對話與反思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認識。對于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并不急于讓教師去評論其對錯,而是將問題提出,讓大家思考、發表不同的意見,交流自己的認識和看法,促使教師嘗試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以便在交流與解決問題過程中相互啟發,共同獲得新的發展。
(三)強化梯隊練兵,促進教師自我提升能力
幼兒園針對每位教師的不同情況,從貼近每個層次教師的“最近發展區”入手,對她們提出分層培養目標,開展培訓活動。我們提出了“梯隊練兵”策略,針對新教師、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名教師分別進行適應性教研活動、發展性教研活動和主題性教研活動,關注不同層次老師的需求。
首先我們抓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幼兒園制定《骨干教師、名教師選撥標準》選拔專業水平高,實踐經驗好,有悟性、勇于引領的名師和骨干教師,為他們搭建學習展示的平臺;定期開展以名師、骨干教師為主講的教育沙龍,以教育個案、主題學習、問題研討的方式鼓勵他們把教育中發現的問題,碰到的困惑進行深層次的探索,進行以點及面的研究,引發教學思變,不斷認識自我、超越自我、發展自我,從而率先成為研究型教師。
對工作不滿三年的新老師,我們借助“同伴互助力”,以“師徒結對”形式,建立“新教師成長手冊”,形成了骨干教師與青年教師、正副班主任結師徒對子的幫扶制度。手冊中既有新教師的個人成長目標,也有師傅的培養目標;我們要求新老教師共同分析自身的優勢與存在問題,共同制定個人發展的目標和措施,在制定計劃的基礎上,要求新老教師定期共同設計教學活動,相互觀摩、討論和分析評價,共同分享各自的想法和經驗并作好詳細的記錄和評價;要求新教師每學期要進行教學能力匯報,期末對師徒基本功、活動設計、課堂教學、班級管理、課后反思、論文撰寫等方面進行考核匯總,對優秀師徒予以獎勵。
對處于成長期的青年老師,幼兒園給每位教師自由探索的空間,教師可按自己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在完成教學目標任務的前提下,鼓勵他們創新教學形式,教出自己的風格來。同時開展一系列的教學觀摩交流及教學比武活動,使教師在活動中不斷修正、完善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實踐。三個層級的培訓機制,達到“抓兩頭、促中間、全面提高”的目的,實現優勢互補,形成良好的互動機制,促進教師共同發展。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