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我國語言教學者開始密切關注跨文化交際研究,文化教學的研究也逐步影響英語教學的目標和內容。2000年教育部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簡稱“大綱”)的教學目標中對文化教學的要求為“學生應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對異國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態度”。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簡稱“標準”),把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作為課程目標之一,并在內容標準中明確表述了文化意識的分級目標。可見,國家逐步重視基礎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并對其要求逐步細化。
一、文化意識的概念
陳國明和斯達羅斯特認為,文化意識是指對影響人們思維和行為的文化價值觀的認識和理解。高一虹認為,文化意識指的是對文化多元性的意識和對差異的寬容態度,對異文化成員的共情能力,以及對自身文化價值觀念及行為方式的覺察和反省。從以上的定義可知,文化意識不僅是指對異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也包括對自身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標準”中描述文化意識時,把它分成四個方面的內容: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文化知識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文化理解是指學習者承認文化差異的存在,尊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跨文化交際是指學習者與所學語言國家文化背景的人交際的行為;意識和能力是指學習者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如果把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比擬為攝取“精神食物”,那么“文化知識”即為“食物”、“文化理解” 即為“攝取”、“跨文化交際” 即為“消化”、“意識和能力” 即為“吸收”。其層級關系如下:

由此可見,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基礎英語教學的最高目標,英語教學也是由文化表層逐步到文化深層的過程。
二、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方法
要培養學生文化意識,首先應知道其內容,使得教學工作有章可循。如前所述,文化意識包含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四個方面的內容。文化知識的培養是相對獨立于語言教學的、較為直接系統的、以知識為重心的文化教學,即顯性文化教學法。而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是融于語言學習之中的、較為間接、相對分散的、以行為為重心的文化教學,即隱性文化教學法。下面從顯性文化教學法和隱性文化教學法談談文化意識的培養。
(一)顯性文化教學法
1. 比較法
比較外國和本國文化的異同,可以從稱呼、招呼語、告別、作客、道歉、贊揚、表示關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進行比較,如新目標英語(Go for it !)(簡稱“新教材”)八年級下冊中的Unit 8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 ?可以通過課堂活動對比中外接送禮物的不同方式。在西方國家里,當收到禮物時,通常當著客人的面打開禮物,并說些贊美之詞;在中國則是在事后打開,鮮有贊美之詞,以免有貪財之嫌。
2. 閱讀文學作品
閱讀文學能幫助學習者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目的語民族的文化。正如克拉姆茲所說:“語言學習者必須了解各種不同類型的語篇,從最常見的到最特殊的。如果他們最終想在外國語言和文化中找到自己的聲音,那么,文學作品能夠給他們提供各種特殊場合的語言范例和了解對話信息傳遞的機會。”
文學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導致了不同的文學現象的發生。因此,要想了解新學語言國家的文化,閱讀一定量的文學作品會有很大幫助,從中可以找到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信息。當然閱讀文學作品應遵循貼近學生實際的原則,即挑選學生感興趣、語言知識難易適中的文章。這里所說的文學作品并不僅限名家所著的小說,也包括報刊、雜志等所載的奇聞趣事、新聞報道等。
3. 結合課本講解詞語的文化內涵
教師在語言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講解一些有文化背景的詞語和習語。例如old一詞,表示老年人的年齡時,中西方的用法不盡相同。在中國有尊老的傳統,以稱“老”為尊,如“老王”、“老李”等。而西方人誰也不愿意別人說自己老,更不想變老,老年意味著孤獨。這是因為西方年輕人獨立性強,成人之后就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難得有像中國四世同堂的家庭。所以,他們通常用“senior”來表示“老”,如“senior Tom (老湯姆)”、“senior citizens (老年公民)”等。
(二)隱性文化教學法
1. 課堂交流和討論
教師可以讓學生課余收集一些有關國外文化方面的資料,如畫報、雜志、圖片等,研究不同國家人民的服飾、裝飾、發型以及各階層的人們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房子、如何與朋友交往、有什么節日等,然后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在課上回答并講出自己的觀點。如新教材七年級下冊Unit 8I’d like some noodles, 在學這單元時,可以讓學生課下收集一些各國的飲食資料,課上作交流討論。
2. 角色表演
初中學生難有機會接觸英美人士,從而經歷各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應為他們提供條件,創造環境。比如可在課堂上模擬現實生活情景,讓學生扮演角色,進行問候、閑談、電話預約、送生日禮物等活動。讓學生在這種本族文化氛圍中體會異族文化的異處,增強跨文化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并加大對異族文化的理解和容忍度。
3. 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的形式更是多樣化了,可以讓學生欣賞或學唱英文歌曲。歌曲常常能反應一個民族的心聲、人們的喜怒哀樂,能表現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風格。鼓勵他們積極參加演劇,從演劇的反復排練中切身地體會外國人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和行為。也可以搞化裝晚會,使學生感受外國文化的氛圍,置身于異國文化的生活中。
文化教學不僅能促進學生文化知識的習得,且能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世界觀,它的重要性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在既要綜合素質,又要文化成績的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對如何開展文化教學,我們還得做更多的嘗試和研究。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