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本校學生語文學習情況,明確語文學困生學習的現狀,查找語文學困生的成因,我于2006年9至10月間對全校師生進行了調查,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水平測試。從測試結果中選出60名分數為60分以下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對學習水平測試和調查結果進行了客觀的分析,期望通過調查和測試對語文學困生的語文學習問題進行診斷,并探索相應的策略。
我從學習興趣、知識結構、元認知等幾方面對學生進行調查。調查結果發現75﹪語文學困生智力正常,有的甚至在其他領域或學科有較好成績。他們對感興趣的語文內容還是能學好的,比如口語交際活動、綜合性學習活動。20%的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學生們都把自己學習成功歸因于興趣。語文學困生將自己的失敗歸因于“先天素質”“老師教得不好”“基礎差”等這些不可控因素。元認知、學習策略方面的知識幾乎完全缺失。他們也幾乎沒有意識到不良情緒是學好語文的致命傷。
在教師問卷中,對“如何看待語文學困生、學困成因的分析以及尋找提高語文學困生語文學習水平的教學方法” 等進行了調查。教師們對語文學困生的態度還是有異于學生的。65%的教師認為造成語文學困生學習不理想的原因是學生升初中時基礎太差,知識缺漏太多;12%的教師認為是社會風氣使然;18%的教師認為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在對策方面,教師們認為對語文學困生進行心理輔導、想方設法讓學生喜歡語文是關鍵。
通過分析與思考,我認為語文學困生的成因主要在于以下幾點:
一、學生個人特質的差異
個人特質雖然不是語文能力的組成部分,但是它往往通過語文能力的運用表現出來。如從聽說活動來看,性格外向的學生,通常喜歡與人交往,經常在他人面前發表自己的意見;相反,性格內向的學生則較少向他人表露自己的意見。
目前教學組織形式采用的是班級授課制,一個教師面對的是全體學生,所有問題、材料的呈現方式只能是一種,而且教師的個人的認知風格、教學風格是相對穩定的,其結果必然是一部分學生適應而另一部分學生不適應。帶有濃厚人文色彩的語文學科尤其如此。長時間地不適應某位教師的教學風格,必然產生對語文學科的厭煩情緒。學生需要的多樣化與教學方式的單一化,這是產生語文學困生的一大因素。
二、知識結構的缺陷與情緒障礙
在語文學困生形成的原因的探究中,家庭、社會、個人的語文天賦是重要原因,但都是我們不可控制的因素。而能控制的因素就是知識與情緒。在語文學困生語文知識表征中,最大的缺陷就是與消極情緒建立起了條件性反射。知識學習與消極條件性情緒反射的惡性循環無限制地重復,意味著語文學困生的產生。所以,我主張把知識的情緒表征列為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知識表征形式之一,它可以幫助我們從現實生活中看到更多的學習困難發生的事實和原因。
三、元認知水平低
有關方面的研究及我的實際調查、觀察和分析都表明,學習困難學生在元認知整體水平上均顯著低于一般優秀生。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不能很好地期望或計劃自己的學習。他們易受學習內容的支配、控制,抱著一種向老師交差的思想,被動地完成各種學習任務,不善于在自我評價與分析的基礎上判明練習的目標是什么。他們不會或不能利用頭腦中的圖式形成目標指向性,因而不能積極主動地尋找相關的信息,達到舉一反三,原有的知識結構也就不能得到豐富、發展和改進,從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致使知識零亂地堆積在腦海中,難以形成有效利用的系統。
其次, 不能自覺地運用有效的學習策略。教學觀察中我們發現,許多優秀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用某種方法不成功時,能進一步探索問題空間;而學困生在很大程度上則是“依葫蘆畫瓢”,畫不出來則處于一種消極等待的狀態。這是由于學困生認知結構中能充分利用的信息量少,而且信息多是處于表淺的加工狀態,制約了他們對學習策略的有效使用。同時,學習困難生改進自己認知加工過程的愿望較低,導致了對策略使用不夠敏感。
最后,缺乏對學習的有效監控。有關研究表明學困生與優秀生的一個明顯差異就是學困生缺乏有效的策略,不能取得和分析反饋信息,及時調節自己的認知過程,學習的盲目性大,沖動性大,從而降低了學習的效率與成功的可能性。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