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多年來高考及平時的測試來看,古典詩歌鑒賞題的得分是偏低的。我通過對學生平時測試答卷的分析,發現很多學生因為沒有讀懂詩意而亂答一通,得分很低甚至得零分。可見,只有準確解讀詩意,才能敲開詩歌鑒賞的大門。但是,要做到準確解讀詩意并不容易。一是語言障礙,詩歌語言高度凝練,古今變化大;二是語法障礙,古典詩詞受格律的制約,語法上產生一些古今差異;此外詩歌使用意象、講究用典和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等因素也會給學生解讀詩意帶來很大的困難。那么,如何克服這些障礙,指導學生準確解讀古典詩歌?
一、積累文言詞語
語言是不斷發展的,很多古代的詞語到今天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些詞義范圍擴大或縮小,有些詞義感情色彩發生變化,有些古今義已完全不同,有些已消失不用。如白居易《暮江吟》“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可憐”是“可愛”之意,而李商隱《賈生》“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中的“可憐”卻是“可惜”之意,都跟今義有區別;杜牧《題烏江亭》“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卷土重來”意為“重振旗鼓、東山再起”,今天卻被當作是貶義詞,感情色彩截然不同。這樣的現象很多。如果用現代語言去解讀古典詩歌,要么讀不懂,要么會造成誤解。因此,要讀懂古典詩歌,就要讓學生了解語言的古今變化,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尤其是古今異義詞。
二、積累意象典故
意象是古典詩歌意境的組成部分,詩歌表情達意要借助意象,而我們要解讀詩意,鑒賞詩歌,也要借助意象。我國詩歌創作的歷史源遠流長,經過長期的積淀,形成了一些傳統意象,代表特定的含義,寄托著特定的情感。如月亮象征思鄉懷人之情,也暗寓團圓、美好的祝愿。杜甫《月夜》的“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寫出了因叛軍圍困長安而被困的詩人對遠在鄜州的妻兒的苦苦思念之情;李益《從軍北征》的“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寫出了久戍邊塞的將士抬頭望月,油然而生的悲苦的思鄉之情;而蘇軾的《水調歌頭》“但愿人長久,千里其嬋娟”,卻借月亮表達了作者對普天之下不能團圓之人也能“共享千里之明月”的美好祝愿。其他的傳統意象還有很多,如松菊象征高潔,香草美人象征理想等。
古典詩歌中還常常引用典故。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宋文帝、佛貍、廉頗),恰到好處地表達了作者英雄無用武之地、報國無門的悲憤不平和對國家前途憂心如焚的思想感情。
要讀懂古典詩歌,就要留心古典詩歌中的傳統意象,了解詩歌中典故的出處和相關的歷史事實。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要求學生積累古典詩詞中常用意象和典故,把握常用意象特定的用法,掌握典故含義。
三、知人論世
“詩言志”,詩人的人生經歷往往影響其思想傾向,這種影響也在其詩詞創作中反映出來。同時,詩歌也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因此,結合作者的生平及其所處時代的特點來理解作品的所謂“知人論世”的方法,也是解讀詩意的途徑之一。
如愛國詞人辛棄疾,曾于21歲時率二千義軍抗金,號召上萬士兵歸宋,然而歸宋后的辛棄疾空有滿腔雪恥復國的愿望,卻因屢遭疑忌打擊,終被閑置而抱憾終身。了解了辛棄疾其人其事,就不難讀懂其詞中隱含的力圖收復失地的愛國熱情和壯志難酬的悲憤了。李商隱,生活在走向衰落的晚唐,又身處“牛李黨爭”的夾縫而受排擠,一生抑郁不得志。了解了李商隱的不幸身世和他所處的時代特點,也就不難理解其詩中隱含的懷才不遇的感傷、世運衰微的感慨和對帝王荒淫奢靡的諷刺了。
因此,要做到更準確地解讀古典詩歌,就應要求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注意了解作者情況,并結合歷史科的學習熟悉不同朝代及同一朝代不同階段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特點。這樣,在進行詩歌鑒賞時,就能很快地把作品和作者及其時代背景對號入座,從而減少解讀過程中的偏差或誤解,較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四、多記多背
北大教授錢理群在《沉潛十年》一文中談到我國傳統的啟蒙教育非常重視朗讀、背誦,在反復朗讀背誦中知識已潛移默化地融入了學生的心靈深處。
古典詩歌的學習一定意義上是記誦之學。因此,可要求學生背誦一定量的詩歌,如每星期5首,一個學期就能背誦100首,高一高二加起來有400首,數量也相當可觀。通過大量的記誦,學生有所感悟,有所理解,潛移默化而為語感和美感,長期堅持,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必然大大提高,鑒賞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