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與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動手操作以及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那么,怎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享受到從事數學學習活動的喜悅呢?
一、創設情境,營造“樂學”環境
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從而產生學習的需要,激發探索新知的欲望. 如在教學“圓的周長”這一內容時,我根據本節新概念較抽象的特點,在引入新課時利用課件顯示米老鼠和唐老鴨賽跑的動畫,然后問:它們倆誰跑的路程多?求米老鼠所跑的路程,實際是求正方形的什么?怎樣求?求唐老鴨所跑的路程,實際是求圓的什么?又怎樣求?巧妙地利用問題設置認知障礙,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學想學.
二、動手操作,創設“樂學”空間
單憑教師講,學生只能通過一種感官來進行學習,容易感到疲勞、厭倦,聽不進去,效果就差.而通過多種感官則可以發揮學生好動的特點和長處.課堂中通過讓學生找一找、量一量、拼一拼等這些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如在教學“圓周長公式”的推導時,讓學生先準備好三個圓(大、中、小),并引導學生觀察猜想:哪個圓的周長長?圓的周長與它的什么有關?怎樣的關系?再讓學生量一量,把所量的數據記錄下來并列表比較,最后讓學生討論,從而得出了圓的周長與它直徑的關系.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技能技巧,又提高了學生分析、比較、推理的能力,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
三、師生互動,搭建“樂學”舞臺
愉悅的學習過程也是一個涉及教師在學生理性和情緒兩方面的動態的人際關系.為此教師不僅要在認識上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思維,而且要在情感上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師生之間只有保持心靈上的交流,才能創設一種和諧、祥和、友愛和寬松的課堂氣氛,從而使學生處于無拘無束、心情舒暢、精神振奮的狀態中.實際上,也只有在這種心理狀態中,學生的思維活動才能真正充分地展開.那么,教師如何與學生進行心靈的交流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關注,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始終都要積極地關注班上的每一個學生,與學生保持交流,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的親切目光.其次是說話的語氣與態度,教學的藝術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贊揚和激勵學生的話應常掛嘴上.同時,和藹的笑容也應常掛臉上,即使是對于回答不上來的學生也決不能漠然置之,更不能隨意責難,而應該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并在適當的時候再給予機會,讓他們嘗試獲得成功的歡樂.
四、課堂“生活化”,提供“樂學”載體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也只有讓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小學數學的學習內容大部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學這些內容時,如果能充分利用這些原型,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先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小長方體,講清“表面積”的含義后,就讓學生自己測量、計算所準備的小長方體的表面積.交流計算方法后,我又領著學生測量計算一根長方體通風管的表面積.通過實際操作,學生很快就掌握了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整節課學生興趣高漲.又如在教學“可能性”這一內容時,我先準備幾個布袋和紅、綠、黃三種顏色的小球,然后按分色、混色以及紅多綠少等裝進布袋中讓學生摸,并把結果記錄下來.通過摸球這一活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快就被調動起來,并掌握了“可能性”這一知識,而且還學會了判斷生活中游戲的公平性.這些教學實踐使我深深地體會到:數學一旦“回到”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會張開飛翔的翅膀,躍入學生渴求知識的腦海中.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