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多媒體網絡在語文教學應用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值得我們反思及修正。
一、 過多的多媒體網絡教學降低了課堂效率,應堅持科學性原則
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而多媒體是聲音、圖像、文字等的組合,其在教學中的目的是輔助教學,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文字,而不是用這些方法去簡單地圖解文字,更不能用音像去代替文字。大量色彩鮮明的圖片和優美動聽的音樂的介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影響了課堂效果,也降低了課堂效率。在化抽象為形象的同時,使學生失去了通過語言文字來進行形象再創造的機會,也就使學生失去了提高對語言文字感悟能力的機會,從而不利于學生品味語言、運用語言能力的提高。語文教師必須清楚地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在運用多媒體的時候,千萬不能忽視語文教學的個性。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激發興趣、導思引悟的優勢,但不能讓多媒體代替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同時,直接以視覺形象替代語言的品味,導致語文課“語文味”的流失。一位教師上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課件的制作很完美,特別是幾幅荷花圖,可謂費盡了心機。但他沒有引導學生仔細品味文章語言,從品味語言入手,感受文章的形象美、意境美、情趣美,而是簡單的以“觀”代“讀”,以“看”代“品”。
要改變這一現狀,務必堅持科學性的原則。在課件中要注意減少圖片和音樂出現的數量,并注意圖片和字體的色彩不能過于鮮艷,以免過多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將具體形象的影視作品同語言文字蘊含的豐富可進行再創造的內涵相比較,就又會把學生引導回來,重新關注語言文字描寫的優勢上,從而化弊為利,達到積極的目的。圖片必須要能拉近學生與課文的關系,能縮短學生理解內容的距離。否則,再精美的圖片也是多余的。另外,圖片要清新悅目,有情趣。教學信息若新奇有趣,學生可以輕松地掌握。平時,語文教師可收集那些色彩鮮明、活潑有趣的精美圖片,以備制作課件之需,自己建立一個課件“資料庫”。比如,制作《黃山記》的課件時插入有關黃山景區的圖文介紹,這能使學生有一種如臨其境的感覺。借助具體直觀的畫面狀難繪之景,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場景化,學生理解課文就獲得了最好的鑰匙。這既拉近了學生與內容的關系,又給課堂平添了許多生趣。
二、 過泛的多媒體網絡教學偏離了教學目標,應堅持實效性原則
多媒體網絡教學有其廣泛的優越性,但是在教學中如果使用不當,就不能發揮教師的教學藝術,也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從多次檢查學生學習情況表明,離開了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學生自覺利用計算機網絡來學習的人為數極少,大多數的學生熱衷于網上聊天,看電影或是玩網絡游戲。同樣,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語文課堂,離開了教師的引導和監督,缺乏精心設計的語言活動,學生會感到很難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語文教師作為多媒體的使用者,應該積極探索如何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本位,巧妙而有效地利用這種教學輔助手段,不要讓學生感覺教師就是媒體操作者。
要改變這一現狀,務必堅持實效性的原則。教師需要在多媒體網絡教學與語文教學之間找到最佳切入點,既能充分發揮自己作為教師的功能,又能顯現多媒體網絡教學的優勢,最大范圍內提高語文教學的水平和效率。在教學環節、語言環境的營造、自學意識的提高等方面下功夫。教師應該在透徹理解教材特點和教學內容的前提下,結合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力求設計出實用的能體現學生主體、能力本位且符合學習者認知規律的課件。應注重發揮多媒體的視聽結合、信息量大、節奏快的特點,幫助學生把知識條理化和系統化,巧妙安排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在使用多媒體課件的同時,要配合使用現成的教學軟件,合理增加練習時間,用圖、文、聲、像為學生營造虛擬的語言訓練環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增強其實際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那些教材已經配備的教學光盤一般都存在大信息量的特點,教師在教學時要學會舍棄。根據特定的課堂設計,結合自身的教學優勢,截取那些最有助于實現本課教學目標的課件內容。絕不能囫圇吞棗,硬將所有的內容“塞”給學生,制造出現代化教學環境下的另一種“填鴨式”課堂。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