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美術是3—7歲學齡前兒童所從事的造型藝術活動,反映幼兒對周圍現實生活的認識和體驗。幼兒美術不僅具有濃厚的趣味性還具有強烈的情感性,又直觀又形象,是最為幼兒喜愛和接受的一種藝術形式。幼兒對于事物充滿好奇,有較強的表現欲望,這有利于發掘幼兒各方面的潛能。
一、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提高想象思維能力。幼兒的知識本領多是從生活實踐中慢慢積累的,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我經常采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作為主題。幼兒在繪畫中表達的心態和對事物的感受,比語言還要豐富。例如《認識月餅》一課,我們為了讓幼兒加深對中秋節這個傳統節日的認識,開展了以中秋為主題的課題。在《幼兒對月餅的認識》一課,教師出示月餅,讓幼兒從月餅的制作材料、味道、形狀等展開討論。幼兒在已有的經驗上大膽想象吃過見過的各種各樣的月餅,教師啟發和誘導幼兒感知事物的外形,從而開發他們的想象思維能力。
提高幼兒的創造能力。在教學中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貼近幼兒生活中的事物。我選擇了幼兒喜聞樂見的主題內容,力求教育資源的豐富性、多元性。在農村,泥土隨處可見、隨處可及,是我們有利的實用教材。農村的孩子生來就對泥土有一種情感,也很愛玩泥巴。我們先把泥選好,放在較開闊的地方,方便幼兒發揮制作,來到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發揮著自已的想象力。《我做的月餅》一課,用泥巴制作各式各樣的月餅再合適不過了。還可以利用沙、石、葉子制作各種餡料。在美術課中還可培養幼兒的發散思維及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思維能力。老師作為幼兒的支持者,只是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創造自已的杰作。在制作過程中,幼兒自由自在地與同伴交流,講解著自已制作的作品,體現了玩中樂、樂中學的情境。幼兒在實踐中豐富了自已的想象能力,培養了創造思維能力,真正成為學習的主導者、創造者。
二、激發幼兒興趣,讓幼兒喜歡繪畫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努力為幼兒創設活動情境,也可以將故事游戲引入繪畫教學中,使他們的眼樂于看、耳樂于聽、嘴樂于說、腦樂于想。拓寬幼兒的想象思維能力,注重幼兒興趣愛好的培養。在教學活動中我經常講故事,因為幼兒喜歡把故事中的人、事、物作為對比模仿的對象,所以我們也常常讓幼兒把自己喜愛的事物通過想象描繪下來。例如,《水果娃娃們的舞會》講述的是在森林里水果娃娃們舉辦的一次開心舞會。幼兒聽完故事后,把自已喜愛的水果娃娃們的各種表情動作大膽表現在紙上。
為促進幼兒繪畫能力的發展,我們鼓勵幼兒大膽作畫。結合農村的各種資源環境,采用多種形式給幼兒發揮的空間,孩子們的主體意識被發揮得淋漓盡致,繪畫的興趣也就與日俱增。我結合創設情景豐富幼兒的想象力,誘發幼兒的好奇心、興趣。例如,故事《小鴨找朋友》就是讓幼兒先游戲再繪畫,幼兒在紙上描繪出自己想表達的心情及做法后,再告訴別的同伴,自己不快樂的時候是怎么做的。幼兒繪畫成為表達自己對事物的認識感受的行為能力,充分發揮了主動性和自主性。
三、提高幼兒對事物的觀察能力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注意多引導幼兒留意生活中的各種事物,讓生活成為他們繪畫的源泉,使他們熱愛生活、喜歡繪畫。農村有許多花草樹木,我們利用有利的環境,經常組織幼兒到戶外觀察各種事物的變化,擴大幼兒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這樣不但可以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的發展,而且還能給他們帶來歡樂的情緒。在戶外,幼兒能更好的觀察到一年四季色彩不同的變化,更貼近生活,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這培養了幼兒的感官能力,特別是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探索外界事物的認知能力,豐富了他們頭腦中的形象積累。春天的綠樹、秋天的紅樹,引導著幼兒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去感受大自然這支神奇的畫筆給我們著的自然的色彩。
四、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
在作畫的過程中,幼兒是主體,在評價作品時,我們也要多給幼兒一些評價權,使他們既能表達自已又能了解別人,提高審美能力。幼兒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感受美、發現美、追求美的。我充分引導幼兒參與作品的評價,讓他們在觀察中獲得經驗,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表現美的能力。
生活就是藝術,藝術隨時隨地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隨時隨地進行著藝術的教育。城里的幼兒有大城市的繁華,農村的幼兒有的是自然資源環境。我們可以物盡其用,把大自然的天然的教材引用到幼兒的教育教學中,更能體現新《綱要》中生活與藝術的聯系,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責任編輯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