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而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應當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在口語交際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在生活實踐中與人交流的意識、能力和習慣。而口語交際正是小學語文教學圍繞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所設置的一項教學內容。
一、以漢語拼音教學作為切入口
廣東地區尤其是粵西地區,方言種類頗多,人們平常交流基本使用本地方言進行,極少使用普通話,個別相對落后地方的學校甚至使用方言進行教學,從小學到高中都使用本地方言,根本沒有聽過普通話,更談不上說了。人的一生中語言形成期主要在幼兒和少年時期,錯過這個時期,以后學習語言,恐怕是事倍功半。因此,必須重視小學階段的口語交際教學。要學好普通話,首先要學好漢語拼音,特別是方言和普通話發音區別較大的地方,我們粵西地區就是重災區。“天不怕地不怕,最怕廣東人說普通話”,這是形容北方人怕聽廣東人說普通話的真實寫照,原因是廣東人說普通話不標準讓他們聽起來頭痛也弄不明白。小學階段是學習漢語拼音的黃金時間,尤其是一年級,學好漢語拼音為說好普通話打下基礎。
二、加強聽的訓練,為語文口語交際立基礎
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互動過程。要學會傾聽,會聽才會說,聽是前提說是結果。據美國口語專家羅斯研究統計,在人的語言交流活動中,聽的方面所占的比重最大,占45%,說占30%,讀和寫分別為16%和9%,由此可見聽力的重要性。全國通用語言是普通話,但我們粵西人使用最多的是方言,要說好普通話就要多聽,尤其是要多聽中央新聞聯播,這是最標準的普通話。小學生雖然有老師教普通話,但不能否定個別教師的普通話不標準,直接影響學生,還有社會的大流動,就是說普通話的人他們本身的發音也有不標準的,因此受社會的影響,學生也會學到錯誤的語音。多聽廣播除了能糾正錯誤的發音外,還可以積累詞語豐富語感。
三、加強說的訓練,實現語文口語交際的目標
說,是用口語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不同年齡的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各異,小學生特別是一年級學生在課堂上會爭著發言,但他們的發言往往是隨興而發,講的話不完整,不規范。對于低年級學生口語表達最基本的首先要“勇敢地說”,俗語說:話不離口,字不離手。尤其在陌生人面前要大膽說,不能怯場。第二,“規范地說”,即用普通話說完整的一句話、連貫的幾句話。第三,要求訓練學生“有意識地說”,即明確自己是在對“人”說話,大方有禮貌,說之前有所考慮,知道自己要表達的意思。對于高年級學生口語交際的要求意思要完整,說話流暢有條理,有獨特的見解,能作簡單的即席發言,并且要文明用語。
將口語訓練滲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有一位老師在教《我站在祖國地圖前》這篇課文后,教師播放天安門廣場升國旗的錄像,學生越看表情越嚴肅,看完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覺,有學生說,他們升國旗非常嚴肅認真,我們跟他們比感到對不起國旗,對不起祖國。老師繼續引導他以后學校升國旗該怎樣,那個學生充滿慚愧而后悔地說:“五星紅旗,我對不起你!五星紅旗,你是祖國的象征。在我心中你就是偉大的母親,哺育著我們。你是我們的驕傲,我們深深地愛著你,……”并決心以后升國旗時一定嚴肅認真。不僅訓練了口語表達能力也培養了對祖國感情。
將口語交際訓練延伸至課外。生活往往是口語交際的內容,口語交際就是生活的工具,這應當成為教師的教學追求。老師要密切聯系現實生活,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比如家里來了客人,你是怎樣接待客人的;你是怎樣認識新朋友的;遇到困難時,你是怎樣請求幫助的,在上學放學路上目睹的新鮮事……都是生活中的小鏡頭,老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再現情景,進行口語表達訓練。如我帶四年級學生春游在回來的路上,有一名學生主動提出他想詠懷春天,便繪聲繪色地說:春天來了,萬物復蘇,天氣漸漸地暖和了。春姑娘來到了大地,大地生機勃勃。小草鉆出了地面,發出了嫩綠的新芽,給大地披上了一件綠色的新衣裳。湖邊的柳樹也飄起了嫩綠的長發,輕輕地從人們肩上拂過。枝條上,無數的小嫩芽也探出了小腦袋,好像在打聽著春天的信息……其他同學也跟著抒發對春天的情懷。這次春游收獲了我們意想不到的效果。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