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目的.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課堂上?怎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防止學生怕學、厭學、甚至棄學呢?每一節數學教學,在注重知識傳授時應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這樣才能給學生不斷注入新的學習動力。學生才會形成肯學、好學、樂學.多年的數學教學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要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并不是一件難事。
一、認識數學科的特色.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數學雖然有著很強的系統性、較高抽象性的一門學科,但決不是枯燥無味、苦澀難學的.數學科有著其它學科無法比擬的特色,如數學語言的簡潔、統一:數學圖形的和諧、對稱;數學知識的連貫性;數學知識的應用更是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例如古代人能把幾何圖形應用在制作陶瓷上;當今橋梁、大廈建筑等都離不開數學。因此在教學時,應充分展示數學科的優點,引起學生好奇心,培養他們刻苦鉆研.積極探索數學奧妙。
二、創設問題情境。化抽象為具體
新課引入的好壞.直接影響課堂效果。好的引入.能一下子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帶領他們一步步探索新的知識,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使他們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因此。每一節課都要精心設計好問題情境。符合學生的心理要求.使每一個學生充滿強烈的求知欲.如在學習“三角形三邊關系”時.可創設如下問題:“三根木棍能組成一個三角形嗎?”大多數學生回答是肯定的.這時。教師拿出三根木棍進行演示,當學生看到居然不能組成一個三角形時.感到很驚奇。這時教師再演示把最長的木棍適當截去一段后。與另兩根組成了一個三角形。然后啟發學生自己動手用木棍去尋找三角形三邊長應滿足怎樣的關系才能構成一個三角形.只有化抽象為具體。學生才能學得從容自如。事半功倍。
三、講課應富有趣昧性。化枯燥為有趣
機械地照本喧科,平鋪直敘,往往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怎樣才能化枯燥為有趣呢?寓教于趣,課堂的組織要在“趣、新、奇”等形式上多下功夫.內容的安排要巧妙,切合學生實際.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中.先設計一個教師與學生猜數字游戲:讓學生每人都默記住一個數,先將這個數乘以5,把所得積加上25,再把所得和除以10。最后將結果告訴老師,那么老師立即能猜出你默記的那個數.為什么?許多學生覺得老師很神,此時教師將其中的奧妙講給學生,就是解了一個一元一次方程.學生恍然大悟。對學習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興趣更濃了.教師善于把枯燥問題轉化為趣味性知識.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四、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
讓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社會活動中去解決實際問題.以激發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提高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進一步鞏固和深化所學的數學知識.如教學“過二點有且僅有一條直線”后可提問學生:為什么只用二枚釘子就可把一長木條固定在墻上;教學“三角形穩定性”后可問:電線桿側的拉線有何作用.一次次的實際應用。既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引入競賽活動。激勵學生學習的熱情
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理.激發他們學習成功的欲望.課堂上教師要經常安排一些競賽活動。可用“比一比,賽一賽,快速搶答”等方法,把競爭方式引進課堂.如每講完新課時,為使學生熟練掌握。我在黑板上出示練習,讓學生比賽.看誰算得快又準確.且讓每次最快的學生直接上黑板板演,老師不用點名,學生爭先恐后,氣氛激烈和諧;也可小組與小組或男學生與女學生之間進行比賽.教師點評時注重師生感情交往,絕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以鼓勵為主.對做得好的學生及時表揚;對做得差的學生先肯定他們的優點、成績.然后加以指導,繼續讓他們自己完成,使他們品嘗成功的樂趣.學生對知識一點一點地掌握和理解。自信心就會一點一點地加強.對數學的興趣也就一點一點地濃厚起來。
教學實踐證明,設計新穎、充實、豐富的教學內容,運用靈活、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要我學”轉向“我要學”。進而使教學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