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在城市讀書的非戶籍人口子女已逾千萬。隨著新義務教育法的頒布及一系列措施的出臺和落實,這些孩子接受義務教育有了國家政策的保障。然而,迫于教育資源的壓力,城市高中一般只接納戶籍學生,非戶籍人口子女初中畢業后的教育問題日漸突出,正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新的教育熱點問題,也是與教育公平相關聯的社會焦點問題,深入而廣泛地影響到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
為此,一些地區正在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一些城市已在逐步對非戶籍人口子女開放中職(包括中專、職高、中技)教育,意味著部分非戶籍人口在流人地接受初中教育后,可以通過當地中考后接受中職教育。但若要參加高考,受國家高考制度的限制,非戶籍人口子女初中畢業后,必須回戶口所在地讀高中、考大學,由此引發了一系列關于非戶籍人口子女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尷尬和困難問題。這對地方政府也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教育命題。中山市民進統戰理論小組,為了逐步破解這個命題,對中山市非戶籍人口子女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現狀和對策進行立項研究,并通過座談、走訪、問卷等方式進行了調研。本文將這些實證調研的情況結合文獻研究進行分析總結并提出建議,以期能為當地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希望能促進構建和諧教育,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一、非戶籍人口子女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意義
“非戶籍人口子女”這里指的是非工作所在地戶籍人口的子女,包括來工作地創業和工作的非本地戶籍人口的子女,也包括眾多的農民工子女。
現在,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農民工子女不能在流入地就讀高中,不只是一個孤立的教育問題。一位網友認為:
“在就地讀高中難問題的背后,蘊藏著中國未來社會的風險——部分二代移民可能因為受教育權的不平等而被邊緣化,并有可能成為未來城市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我國正處于城市化高速發展的時期。在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中,是順應潮流,幫助外來人口融人城市、成為城市社會的新成員,還是排斥他們,制造與城市文明相對立的破壞性力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
非戶籍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已經成為和諧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一個難點。近些年來。由于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流動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關注,這一問題已經開始得到比較有效的解決。然而,流動兒童在繼續成長,他們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問題更為復雜。因為高中教育屬非義務教育性質,政府并無確保的責任和義務,而且城市普通高中的教育資源相對短缺。此外,普通高中與高考相連,而我國目前的高考政策,規定考生必須在其戶籍所在地參加高考。當然對許多初中后的非戶籍人口子女而言,他們的目標不一定非要繼續升學,而是掌握可以在城市安身立命的職業技術和崗位技能。此時,中等職業教育對于他們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對非戶籍人口子女開放中職教育,讓非戶籍人口子女同等享受中職教育資源是必要而有意義的。
二、中山市非戶籍人口子女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現狀和困惑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一大批“流動的孩子”——創業人員和農民工子女在中山長大了。在中山市政府和社會的關愛下,他們和中山的孩子一樣,接受了中山的義務教育,同在藍天下成長。但初中后的教育問題同全國其他一些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一樣凸現了出來。
可喜的是我市在解決非戶籍人口子女高中階段教育問題方面,應該說在全國做出了積極的榜樣,已經率先對非戶籍人口子女敞開了中職大門,并部分為本省外市戶籍優生解決了高中教育。但還有一些外省戶籍的子女高中教育處在尷尬和困境當中,并且市內優質高中教育資源對非戶籍人口子女是無法平等享受的。相對江浙等外地情況,我市非戶籍人口子女接受高中階段教育人數、比例仍然較低。為此,教育界及關注教育的社會熱心人事,都在呼吁,希望市政府在積極鼓勵和引導非戶籍人口子女初中畢業后上中職的同時,也能逐步解決我市非戶籍人口子女上高中的難題,讓他們的課桌不再漂泊。
為了了解非中山戶籍學生在中山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狀況,我們理論小組進行問卷調查。從家長的問卷中得知,他們的孩子在中山就讀基本上有三年以上,并且學習成績大多都相對良好。雖然部分家庭對在中山就讀民辦高中費用承但有一些困難,但對中山的學校和中山這個地方印象都很好,可以說有了感情,表示希望在中山接受高中階段教育并參加高考。而目前的高考制度限制,讓他們的孩子為此而感到焦慮并影響學習,同時,也讓他們自己感到在中山創業和務工的不穩定性。
為了更加深入了解中山市非戶籍人口子女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現狀,中山市民進統戰理論小組組織民辦學校的校長進行座談。座談中校長們談到,這些孩子多數是在中山長大,有的很小的時候就隨父母,有的就出生在中山,再回老家去讀高中,生活上、學習上困難很多。甚至有些學生回原戶籍地高中學校很困難,因為我國高中學校學籍管理很嚴格,必須在當地參加中考才能在當地就讀高中。而廣東的高考要求以及中小學教材都與全國各省均不相同。這些孩子在中山不能上公辦高中,即便能上民辦高中,但“高考戶籍”不能解決,考大學還是無望。他們遇到的難題,直接影響到低年級的學生,看到師哥師姐上高中這么難,考大學無望,感到很茫然,有的產生了厭學情緒。老師們也很難過。有些品學兼優的孩子,如果給他們創造點條件,好好培養,將來就可以成為有用人才。可是,他們初中畢業后很可能面臨上學尷尬,孩子的前程也許就這樣被斷送了。特別是對于那些學習勤奮,成績優秀的學生,更加令人惋惜。為此,部分民辦學校的校長采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四處奔走為他們解決本省邊緣地區的戶口,但被判為“高考移民”,最終,還是會被遷回原籍。因此,諸多校長和老師們對這些孩子的未來表示深深的憂慮。有些校長甚至呼吁:公辦優質高中在招生中,給非戶籍人口子女一點優惠和傾斜政策吧,同時也給他們解決一些“高考戶籍”吧,哪怕每個學校只給幾個名額,也是給了希望,給了溫暖,給了關愛。

據有關部門提供的數據(如表1、2),從2003年-2008年我市非本市戶籍的學生人數,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到2008年高達占全市在校學生比例的40.52%。這是個龐大的群體,他們及他們家長的和諧和穩定對中山市的社會、經濟、教育的和諧和穩定的影響是不能忽視的。但在這個群體中高中階段教育的比例卻很小,特別是外省戶籍學生更小,這說明非戶籍學生特別是外省戶籍學生中大量的學生高中的課桌還在漂泊。
另外,據我市民辦學校提供的近幾年的非戶籍學生的就讀狀況中,小學畢業和初中一、二年級生員的流失數據(其中優秀學生居多)非常嚴重(如表3),其原因是高考制度產生的連鎖反應。所以關于“高考戶籍”問題已嚴重影響到民辦學校教育質量的穩定和健康發展,更影響到非戶籍學生的家長來中山投資創業和持續務工的穩定性。同時非戶籍人口子女高中階段教育問題也會成為想來中山投資創業和持續務工人員的障礙。
三、完善我市非戶籍人口子女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建議
我市市政府把“非戶籍人口子女在我市接受高中階段教育”作為課題立項研究,顯示了政府充滿人性關懷。顯然,一個地區高中階段教育的開放和發達,表明了這個地區民眾素質在提高。為長期在中山,給中山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非戶籍人口子女解決高中階段教育的后顧之憂,對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和諧,實現更高層次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有人說:打破戶籍限制,向“非戶籍人口子女”敞開高中階段教育大門,同樣參加高考。但不難看出,城鄉二元化的戶籍制度和為嚴防“高考移民”出現的高考制度是造成非戶籍人口子女高中階段教育這個問題遲遲難以解決的根源。但是,眾多受訪者都普遍認為,戶籍改革和考試制度改革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任何地方都不可能關起門來局部突破。誰要是率先改革,誰就可能首先成為更多承擔教育投入責任、更少享受高招指標特權的“犧牲品”,而且有可能形成“洼地效應”,率先改革的地方引來全國各地外來人口為享受該地的教育“特權”而加速擁入。因此,他們普遍建議,戶籍改革和考試制度改革必須全國一盤棋,否則各地各行其是將難以進行。而改革戶籍和考試制度不是小事,沒有充足的時間作保障恐怕難以成功,何況一些地方政府對高考制度是力所不能及的事。那么,在目前形勢下,可以采取哪些積極的措施來“應對”這個難題呢?不少學校的校長和老師提出了許多很有價值的建議,再結合本文的研究結果歸納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向非戶籍人口子女逐步放寬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條件。
為了保障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權利,讓孩子從小就能感受到社會的公平,不存在因戶籍不同而帶來的歧視與不平等,在招生報考政策上對確實在中山投資創業和長期在中山工作的非戶籍人口子女的戶籍要求的條件予以放寬,中職類招生這樣,高中亦如此。以發展的眼光,來對待戶籍差異,在報考條件、招生錄取范圍、分數、收費等方面逐步縮小戶籍限制,放寬條件,予以相對同等待遇。
2.優化入戶政策。
建議逐步解決部分非戶籍人口子女中優秀學生的特殊“高考戶籍”,給于長期居住我市,子女學習優秀的非戶籍人口入戶,取得普通高中入學和高考資格,為他們在中山參加高考開啟通道。科學對待所謂高考移民問題,給長期居住的非戶籍人口教育公平。如建議對長期跟隨父母,小學、初中就在中山就讀的非戶籍學生,予以同等接受高中階段教育。另外還可針對學生監護人學歷、工作性質、當地購房、特殊貢獻等給予優惠政策。其實,據部分學校提供的數據(如表4),現有在讀高中的外省戶籍學生中,在中山讀書的時間大多是從小學就開始了,不存在“高考移民”現象。總之,建議有關政府通過制度創新,讓所有非戶籍人員的子女學有所處,能考大學的考大學,不能考大學的讀中職和成人高校,不讓戶籍困擾非戶籍人口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力。相信這一舉措,對中山市的未來全面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博文學校外省戶籍的高中生在牛山起讀時間占總人數的比例表(4)
3.大力發展我市中等職業教育。
讓非戶籍人口子女能在我市同等接受高質量的中等職業教育(包括中專、中技、職高),滿足非戶籍人口子女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需求,提高新移民的學歷層次,提高我市未來勞動者素質,造就新一代高素質的移民,為我市產業結構轉型,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提供高素質勞動者保障,為我市教育和社會的和諧穩定作出重要的貢獻。
4.以成人中專為補充,提高非戶籍人口子女學歷層次。
充分利用成人高中(含成人中職)教育資源,是流動人口子女初中后教育的又一途徑。招收部分不能進入中職學校的初中畢業的非戶籍人口子女接受成人中專教育,提高他們的學歷層次,滿足他們繼續學習的愿望,為他們中的部分人今后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創造條件,不失為是緩沖當前高中階段教育資源暫時不足的良策,并為未來總體人口素質的快速提高作出積極的貢獻。
5.我市高等職業教育招生政策向外省戶籍人口子女傾斜。
對于長期在我市工作創業的外省戶籍人口子女,在中山就讀多年,對中山有了感情,適應中山的生活,了解中山,并且他們的父母在中山有創業的經歷和經驗,讓這些孩子繼續留在中山接受高中階段教育和繼續就讀高職(給予高職招生的優惠條件),為中山未來的經濟發展,勢必會帶來積極的效果。
最后,全社會不僅要積極呼吁和倡導,而且要盡心盡力、真心實意地關心和支持所有非戶籍人口子女包括眾多農民工子女的初中后教育。這是一項充滿生機和希望的事業,是一項關系到我市教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未來前途的事業。
責任編輯 潘盂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