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數學是一門培養自主創新能力可操作性較強的學科。教師應該順應新課標要求,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有意識設計便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學習實踐中更好地理解概念、定理,獲取知識。
一、善于突破傳統模式,激發學生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可采用下面兩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1.把鮮活的生活素材引入教學。
例如,在探究三角形穩定性后,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尋找三角形穩定性的應用實例,提出“你能幫老師穩定相架嗎?”立即讓學生想到運用三角形的穩定性來解決這個問題。既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課堂的寬度與廣度,也激發了學生學好數學的欲望。
2.把探究的問題設置成開放型。
例如:請用你認為較簡便方法
方法1是常規方法;方法2體現的是一種化歸思想,但也不簡單;方法3轉化為一些互為相反數的和來計算,新穎、簡便。
二、消化教學知識要點。為學生造橋鋪路
教師對知識點的教學,要特別重視理清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精心篩選出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這是使學生獲得開放思維、學有所得的最有效也是最關鍵的一步。筆者試舉兩例來說明。內容關系的處理。
對于本學科內容的處理,可從“類別——課本知識點——引導學生產生的創設知識點”三個層次人手,使學生能開放思維。例如,教學“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時,如果直接出現方程x2+6x+7=O,就問“這個方程怎樣用配方法求解呢?”如此一問,學生很難想到把它轉化為(x+3)2=2的形式用直接開平方法求解,激發不了學生的思維。但若作如下安排:同歸納出一般的方法結論。
這樣設計的問題既照顧到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又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激發了學生思維,從而增強了學生的思維敏捷性。

對與跨學科內容的關系處理,我們站在數學科的角度,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關注數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注重各學科知識的滲透與融合,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處理其他學科問題的能力。如,在初三復習課教學中,可以把物理科中光的反射、折射與數學科中的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勾股定理等知識點聯系起來的,把物理問題數學化。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其他學科問題,實際是—個思維能力創新過程。
2.突破思維定勢
(1)鼓勵求異思維BD相交于E,由這些條件你能推出哪些結論?(不再添加輔助線,不再標注其他字母,不寫推理過程,只寫出4個你認為正確的結論)
又如,已知:關于x的方程x2+(2m—4)x+m2=O。①若方程有兩個相等的實數根,求m的值;②是否存在整數m,使方程的兩個實數根XI~X2滿足(x1+1)(x2+1)=8,若存在,求出滿足條件的m值;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教學中還可以設計補充條件后才能得到結論的問題。像這樣設計出條件,探索各種結論的問題(結果開放性問題)或補充條件的問題(條件開放性問題)和探索綜合性問題,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有利于求異思維能力的培養。
(2)啟發逆向思維
如在教“順次連接四邊形各邊的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的例題時,啟發引導學生尋找解題的方法后,我設計如下四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并解答:①順次連結對角線相等的四邊形各邊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②順次連結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四邊形各邊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③探索題設中四邊形的對角線這個條件與所得的四邊形有何關系?④當一般四邊形的兩條對角線分別滿足什么條件,順次連結各邊中點所得的四邊是矩形、菱形、正方形?會是梯形嗎?
這樣的問題刺激學生廣開思路,認真辨識,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精心編寫活動教材。引學生獵奇尋芳
對每個知識點的教學完成后,筆者認為編寫適量的再發現活動教材(即知識點延伸出來的新內容),積極鼓勵學生練習,既可以營造出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很好地融洽師生關系,又能引發學生孜孜追求新知識的濃厚興趣。如:
1+3=?
1+3+5=?
1+3+5+7=?
1+3+5+7+9=?
根據計算結果,探究“從上面這些式子中你能發現什么規律”,讓學生經歷觀察(每個算式和結果的特點)、比較(不同算式之間的異同)、歸納(可能具有的規律)、提出猜想的過程。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