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英語新課程標準,小學階段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語語感,為其打好語音、語調基礎,最終使學生具備初步的用所學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
一、閱讀教學的傳統方法不能丟棄
依據小學生學習語言的規律,首先,培養拼讀能力十分重要。尤其是中低段學生對掌握單詞的拼讀感到困難,因此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如在實際教學中采取“直接拼音法”。這是一種按字母或字母組合的讀音規則拼讀和拼寫單詞的方法,它既可以內化學生的認知結構,又可以培養學生見詞能讀音和聽音能寫詞的能力,同時還可以防止學生死記硬背等壞習慣的形成。其次,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方法和閱讀習慣也是非常重要的。中高年級的學生對語音是比較敏感的,一旦讀得不準,形成習慣,改起來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應在實際教學中盡量使用標準的錄音,讓學生模仿標準地道的語音、語調。然后教師再輔以朗讀技巧的講解,讓學生有意識地掌握標準的語音、語調、重音、意群與節奏。
二、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
(一)強化課內閱讀的教學效果
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應分階段實施。(1)小學低段的閱讀應以聽、說為主線,在圖片、簡筆畫和教師的幫助下學生能從總體上理解閱讀內容,從聽到說,循序漸進。(2)小學中段的閱讀應首先聽錄音看范文,大體理解文章人物、事件和內容,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講解文章,對文章內容有更詳細的認識,再分組或分角色誦讀文章。在進一步理解文章后,完成課后練習并能復述或表演所學內容。(3)小學高段的閱讀應首先通讀短文,對短文有一個初步總的印象。在通讀文章之后,能根據圖片或上下文解決短文中新的單詞,短語,為語言的輸出作準備。在解決課文中的單詞、短語、句子之后,回到課文對整篇文章作進一步的理解。再讓學生提筆續寫或改寫短文,作為語言的輸出。聽、說、讀、寫是一個有機的互相聯系的整體,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合理地結合聽、說、寫,來提高教學的效果。
(二)通過課外閱讀拓展課內閱讀的教學效果
英語閱讀教學的主渠道是課堂,因為課堂中的閱讀技能的訓練對中低段孩子的閱讀學習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但緊緊依靠課堂上的閱讀教學并不能幫助學生獲得較強的閱讀能力。于是,課外閱讀就成了課內閱讀的有效補充。因此我們要鼓勵高段學生定期地閱讀課外英語報刊和英語書籍,同時他們可以利用網絡進行網上閱讀。網絡化的學習環境為這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三、故事閱讀教學方法作為英語課堂教學的基本方法
1.做好教學前的準備工作
教師要根據不同年齡的學生選擇合適的故事給予閱讀。例如低年級學生喜歡情節簡單和以動物為主角的童話故事;而高年級學生喜歡情節復雜,充滿戲劇性、回味性的故事。確定故事的內容后教師設計教學活動。在教學中為了能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在學生聽完故事后,通過啟發學生講故事情節的發生、發展和結局,引導學生拓展思維,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在故事閱讀過程中正確運用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我們還應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1)針對中低段學生所采取的師生互動形式的方法。這有助于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師生共同積極參與,關系融洽。教師首先可以通過自己繪生繪色地講述故事、運用實物、播放錄音、多媒體展示等多種手段引出閱讀材料,使學生初步感知,并產生要閱讀的興趣。接著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在學生的交流、老師的講解下理解一些單詞、詞組的含義與用法。還可以設計一些Yes/No的問題或簡單的選擇題,讓學生反復閱讀,仔細體會。還可以讓學生根據閱讀材料的特點進行表演、復述等,憑借互動共振的效應,促進語言材料的內化。(2)針對中高段學生采取主動參與式的方法。這樣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教師可以首先讓學生自己閱讀理解,因為現今的閱讀教材與孩子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極有利于將知識化難為易。但在學生開始閱讀之前,教師應提出一兩個指導性問題,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帶著問題快速閱讀,其目的是給學生的第一次閱讀確定一個目標或任務,實現對閱讀過程的監控。接著再拋出一些細化的問題,要求學生細讀課文后,生生間或師生間展開交流、討論,來梳理全文信息。然后要求學生跟讀錄音,掌握正確的語音、語調,培養語感,加深對課文的進一步理解。最后閱讀的最終目的是開闊學生的眼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活躍學生的思維,進而提高學生的英語素質和能力。
3.將聽、說、讀、寫等技能訓練貫穿在故事教學中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引導。可以結合PEP教材Storytime教學示例,給學生提供語言技能的訓練。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