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出任務型語言教學的誤區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任務型課堂教學的新理念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接受。但這種課堂模式在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中還只是處于初級階段,在具體實踐中還存在著很大的偏差。不少教師把完成一項轉換練習、回答問題和對語言規則的歸納教學認為任務。在設計和實施任務型教學時容易走入兩個偏差:一是教學設計表面上是由任務組成,但任務本質上還仍然是語言訓練練習,而且大部分是在教師的控制下進行的,沒有體現出真實性和交互性;二是為做事而做事。任務只是讓學生自由地完成喜歡做的事,課堂教學松散、低效,無目標,只是部分人參與,且語言運用的質量不高,大多數人只是看熱鬧,任務沒有體現出是學習、理解、體會語言后的活動。任務型語言教學強調讓學生用英語來做事,這并不是排除語言知識的學習,而是不主張把語言知識尤其是語法規則的講授提到不應有的高度。現以一段教學實例加以分析:(G0 for it七年級上冊)
Unit 4,Where’s my backpack?
T:(Show a picture)
This is a picture 0f Jimmy’sroom,
There are many things In theroom,Look at it carefully and answermy questions,
T:Now,who can tell me where’sJimmy’8 backpack?
Sl:Il’s under the,desk,
T: where’s the pencilcase?
S2:It’s in the backpack,
T:Where’rethe books?
S3:They are onthe sofa,
T:Where aIethetoys?
S4:They are onthe dresser,
(The teacher show another pic—ture 0f a rooml
T: Now,who carltellmethe dif-ferencesbetweenthesetwo pictttres?
S5:In picture 1,the backpackis under the table,but in picture 2,the backpack is on the table,,,
上述課堂活動形式在目前英語教學中使用十分普遍,這種形式常被許多教師理解為互動是以學生為中心,因為從表面上看這種活動形式下的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參與率較高,而且整個活動是師生共同完成的,其間也有一定量的信息傳遞。但課堂活動實質上是以教師為中心,這樣的互動是在教師的嚴格控制下進行的,不是一種先進的,有效的教學途徑。
二、教師在任務型語言教學中實現角色的真正轉變
在任務型語言教學中,教師始終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創造新型的“互動性課堂教學”(interactiveclassroom performance)。真正的互動其信息走向應該是多維的,即以教師到學生,從學生到教師,從學生到學生,從個體到群體,從群體到個體,從個體到個體,從群體到群體。教師是平等的活動參與者。他們既是信息的發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這種關系體現在任務型教學中,教師角色可以概括為:1.教師是任務的設計者和呈現者;2.教師是任務的組織者和輔導員;3.教師是任務的參與者和促進者;4.教師是任務的觀賞者和評價者。下面同樣以(Go for it)七年級上冊Unit 4 Where’s my back—pack的課堂實例來體現教師在新課堂中角色的轉變。本單元主要以學習方位介詞in/on/under等介詞的用法和能準確地表述什么東西在什么地方。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以下三個小任務(Taskl-3)和一個主任務Task Four來實現教學目的。
Task l
任務:Findthe difference
目的:復習表示日常生活用品的英文名稱,幫助學生熟練掌握名詞的單、復數形式,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材料:Tommy和Mary房間的圖畫,句型示范語言技能:speak,ing,listening,and writing,
活動形式:2人小組。
操作過程:
1.教師分別掛出Tommy房間和Mary房間的圖畫。
2.給每位學生發一張調查表格。
3.要求學生在限定時間內填好表格。
4.教師收回表格。檢查正誤。
以上活動體現了教師是任務的設計者和呈現者,同時也體現了教師是任務的評價者。
Task 2
任務:Guess where the thing(s)is/are?
目的:學習介詞和介詞短語,豐富學生的想象,并調動其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
材料:文具數個,示范句型。
活動形式:全員參與。
操作過程:
1.教師用布將一位學生的眼睛蒙住,然后迅速藏好某個文具。
2.請哪位學生用:“Is it un-der,一?,Is it in…?/ Is it on...?”“Arethey on...?Are they in...?Are they un—der...?”等句型猜測所藏文具的具體位置。每位猜測者限猜三次。
3.其他學生根據實際情況作出“Yes,it is,Yes,they are/ No,itisn’t,No,they aren’t,”的回答。
4,全班評出“小機靈獎”若干名,以資鼓勵。
在本項任務的完成過程中。教師是組織者,學生是參與者。教師對學生既要放得開,也要收得回。
Task 3
任務:學生找出Tommy房間物品的準確位置,并根據語言信息畫出Tommy房間的圖畫。
材料:Tommy房間示意圖。
語言技能:writing,listeningand speaking,
活動形式:兩人小組。
操作過程:
1.教師準備有Tommy房間的示意圖,要求學生找出物品相應的位置,并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用:“The book is on...The ballsare under...”句型寫一篇介紹Tom—my房間的短文。
2.學生A把自己的短文念給學生B聽,學生B根據聽到的信息畫簡畫。
3.學生B把自己的短文念給學生A聽,學生A根據聽到的信息畫簡畫。
4.學生A和學生B交換簡畫。并與自己所畫的簡圖相比較,核對自己是否有表述不當或對方有畫錯位置的地方。
5.學生A和學生B把自己寫的短文與對方畫的簡圖一起交給教師,教師出等級評定,并提出修改意見。
6.教師布置任務,通過學生的參與,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目標語言。充分體現了wills的“做中學”(Iearning by doin)原則。
總之,任務型語言教學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能體現語言價值的、先進的、有效的教學途徑。它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實踐空間,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