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良好形勢下,如何把教學搞得更好,更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增強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重視。在教學實踐中,我做了如下的探索。
一、拓寬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學生生命亮起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子還要小。”所以,我們應該在認識上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觀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教學中教師切不可“包辦一切”,而應留給學生充分思考、充分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其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能有新發現,新認識,進而提出新的見解,培養新的能力。
例如在講解《公民的儲蓄》時,我提前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讓每一個學生親自到銀行用自己名字開一個存折回來,并讓他們弄清銀行的業務和利率、利息的計算,還要求每個學生在這過程中能給大家帶回一個“小發現”。課堂上,學生們興致勃勃地向大家展示他們的成果:銀行利息稅的計算方式是怎樣的,為什么征收利息稅,為什么存款實行實名制,沒有身份證如何開存折等。有學生還收集了我國建國以來發行的各種版本的人民幣,使人大開眼界,受益匪淺。所以,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是落實課程改革的有效途徑。
二、創設和諧民主的氛圍,讓學生思想釋放出來
美國著名教育哲學家杜威在其《民主主義與教育》中寫道:
“倘有一個社會,它的全體成員都以同等條件。共同享受社會的利益,并通過各種形式的聯合生活相互影響,使社會各種制度得到靈活機動的重新調整,在這個范圍內,這個社會就是民主的社會。”確實,我們的教育應該就是追求民主的教育。因為人人都需要尊重、需要關懷,尤其是未成年的學生。因此,如果教學民主,師生平等,教師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寬容學生。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就會使雙方的思想和情感得到充分交流,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其創造熱情,提高其創新能力。
有一次。我去聽一位數學教師的公開課,課堂進行得很順利,從教師提問、學生的對答如流來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還不錯。臨近下課時,該教師出了幾個題目讓學生口算。其中一個題目是:-3乘以+4等于多少?教師提問了坐在后排的一個小胖子,小胖子站起來胸有成竹地回答:“等于1。”其他學生議論紛紛。教師一臉沉悶,用手勢示意該學生坐下。接著,教師提問了另一個學生,正確答案出來后。教師的臉上有了笑容。當時,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下課后。我問這小胖子:“(一3)乘以(+4)怎么會等于1呢?”他說:“因為在數軸上,一3向右移4格就等于1。”這件事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也是一項重要的課程資源。為人師者要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以父母般的情懷善待每一位學生,給他們提供釋放思想的機會。假如上述這位數學教師在小胖子說出錯誤答案時。能問一句“為什么”。然后讓全班學生討論,這無論是對小胖子本人還是對課堂教學效果來說。都將是更好的。
三、踐行輕松活潑的形式。讓學生動起來
著名藝術大師羅丹說過:“動是一切景物的生命。”任何一門藝術都會有生命的流動。教學是一門藝術,它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互動活動。作為教師。不應該僅僅是傳統知識的傳授者,而應該同時是新文化的創建者:不應該只是現成知識的搬運工。而應該是與學生平等相待、教學相長的親密朋友。課堂教學過程是學生的認識過程,只有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正如新教育實踐理論的創始人朱永新教授所說:“教師應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和自由度。”
在教學實踐中,我一直堅持下課前七分鐘的“自由論壇”,讓學生輪流當“小先生”,形式多樣,內容可由教師或學生自己定,可以是與該堂授課內容相聯系的,也可以是與曾學過的知識相關的。例如,有學生搞了“廣告用語與哲學”的討論。這個學生學著廣告的語言表情,形象幽默地表現了“瀉痢停”的廣告語:“得了痢疾拉肚子怎么辦?關鍵在于選好藥。選藥也得有絕竅。別看廣告!看什么?看療效啊!“讓學生分析“選好藥”為什么“別看廣告”而要看療效,從而形象逼真地告訴了學生一個道理: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其他學生也紛紛踴躍地羅列出一大堆與哲學關系密切的廣告語,如“美媛春”廣告中的“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說明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