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最古老、使用最普遍的教學技能,它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解決有關問題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師不善于把握課堂提問的數量和質量。用“滿堂問”代替“滿堂灌”,則又會把課堂教學拖進僵死的泥潭。在素質教育業已發展的今天,為師者理應給課堂提問賦予新的科學內涵。
創設語方情景。老師用不尋常的語氣去暗示學生,用激勵性的語言去調動學生質疑的動機,用明知故錯的語方去刺激學生的習慣思維,從而達到“于無文字處求文字”。例如:《瀑布》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為突破這個難點,教師可通過指導學生品讀課文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藝術,能產生美感,讀時隨著語言的聲音美、語勢美而產生情感曲線的起伏變化,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感悟于心的過程,使學生體味文中的感情。例如指導學生品讀“啊!望見了瀑布的全身!,’教師可抓住“啊”和“!”進行品讀指導,通過反復朗讀,在讀中感悟到作者第一眼看到瀑布那驚喜的心情。又如在指導學生品讀“如煙,如霧,如塵”時,教師可采用對比法進行朗讀,先讓學生讀原句子,然后把句子中的逗號換成頓號再朗讀,指導學生再讀時找出兩個句子的不同點,從中體會出“如煙,如霧,如塵”之間用逗號而不用頓號是因為:它們是個短語而非三個詞;用逗號,朗讀時停頓時間略長,聲音輕而緩,更能準確地表達出作者此時看得入神的心情。通過品讀課文。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和鑒賞力,受到高尚情操的感染,從而提高素質。又比如有位老師在《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中,故意把“千萬縷陽光”讀作“千萬條陽光”啟發學生質疑:能用“條”字替換“縷”字嗎?
創設直觀情景。教師通過手勢、動作、畫面、演示等直觀手段提示其中的矛盾,啟發學生質疑。例如《詹天佑》這篇課文是通過敘述詹天佑如何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來表現詹天佑高度的創造精神的,而課文講述的中部開鑿井法和人字形線路的設計都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為了幫助學生突破這兩個學習的難點,加深對課文內容和人物品質的理解,教師可運用直觀演示的方法進行教學。如在幫助學生理解“中部鑿井法“時,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平面圖,再找個畫法不一樣的學生到黑板上演示,講述自己的設計思路,全班進行評議。最后再進行文字填空練習:開鑿八達嶺隧道的方法叫(
)。先從山頂往下打(),再分別向()開鑿。這樣一來,幾個工作面可以(),把工期縮短一半。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圖文”的對照,學生很快就理解了開鑿隧道的方法,加深了對課文內容以及人物品質的理解,突破難點,課文所述的“人字形線路”,到底火車是怎樣爬坡的?教師可先讓學生在四人小組中進行畫圖和實物演示,再讓一位同學到黑板前演示“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上行駛的情況,使學生通過親身感受“人”字形線路的優越性,知道詹天佑確實是一位有超人智慧的愛國工程師。由于運用了直觀教學,使抽象的語言變得真實可感,具體生動。在演示過程中不僅突破了對難點的理解,而且使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得到訓練,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
創設想象的情景。借助文中情節、環境、人物引導學生在再造想象中,發散思維,從而質疑。例如:在教學《瀑布》這篇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好偉大呀,一座珍珠的屏!”這句詩時,教師可啟發學生想象:仰望瀑布,瀑布像什么?它還可以比作什么呢?同學們認真地思考,大膽地想象,待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意見后,教師再作點撥:“仰望瀑布,瀑布像一座珍珠的屏,是因為作者站在瀑布下方,見到瀑布飛瀉而下,一串串白色的水珠,閃著光亮,整個兒看,就像一座珍珠做的屏風。你們所講的答案能突出這個特點嗎?”在比較中使學生體會出作者把瀑布比喻得非常恰切。在教師的激發引導下,學生大膽想象,積極討論,透徹地理解了詩句,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藝術化的語文教學過程,是教師不拘一格,不斷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雖然課堂上教師的提問也有其藝術的色彩,也有其檢查學習,鞏固知識、促進思維等積極作用,但是,如果以人的素質養成作為課堂的目標,那么教師的提問尚不足以完全激活課堂這一潭水,只有用導疑代替提問,才能使課堂教學注入生命的活力,才能使學生的智慧和潛能并射出耀眼的火花,才能為教育實現以人為本奠定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