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和諧的校園?和諧體現為一種教育生態的平衡,就內部環境來說,體現為校園內的教育主體與教育對象之間的和諧相處,就外部環境來說,學校應與家庭、社區和諧相處。而“教育生態化”則有兩層含義,一是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從教育系統及其外部環境的整體性、平衡性、和諧統一性、聯系性、動態性、共生性及開放性等角度思考教育問題;二是作為一種理想、目標和價值取向,希望教育系統及其外部環境趨向或達到“最優”“高效”與“和諧發展”的狀態,兩者目標一致,就是使學校成為師生身心健康協調發展的場所。
一、和諧管理,實現教育生態化的關鍵
常言道: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和諧校園的生存與發展,教師是根本,班子是關鍵,校長是靈魂。學校領導班子是學校各項工作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帶頭人。我校自創辦以來,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確立了“和諧、創新”的辦學思路,以“以人為本,人際和諧,科研創新,教學求實,環境育人”為策略,堅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銳意改革,勇于創新,在短短的幾年內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這些成績的取得,有賴于我校班子成員不斷學習,如選派干部到先進學校跟崗學習或參加省內外的短期培訓;更新教育理念,深入教學一線;帶頭開展教育科研和組織專題講座等,從而大大提高了科學決策的水平。有這樣一句話:管理就是決策。對領導者而言,決策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決策的失誤是最大的失誤,只有在領導班子的正確領導下,才能使全校師生團結一致,把教師個人的目標與學校的愿景統一到一起,形成了和諧發展的教育生態。
在學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師管理是第一要素;在學校所有教育資源中,教師是第一資源。我校重視發揮師生在學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主人翁精神,大力推行民主參與管理,積極開展“溫暖工程”,形成了科學和諧的“制度第一,人文關懷”的管理機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現代的管理三分靠技術,七分靠感情。我校領導提出要樹立少想“人人為我”,多想“我為人人”的工作意識,注重在細微處暖人心,如不僅改善了教職員的辦公環境和增添了先進的教學設備外,還實行人性化的考勤制度和關心教師的午休質量等。學校所做的一切,溫暖了教師的心,教師發自內心地努力工作,調動了潛在的積極性,營造了同謀發展,共建和諧的工作氛圍。
二、和諧施教。實現教育生態化的渠道
教育必須順其自然。自然即和諧,生態課堂就是追求師生關系和諧,教與學關系和諧,教學目標、內容與方法、手段的和諧。課堂應該是和諧愉悅的,自然健康的,師生才可能將教師的主導精神和學生的主體精神充分展現。
和諧的師生關系。由于教學不僅是知識、技能的傳遞,同時也是情感的交流。因而,形成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僅是和諧施教的重要內容,也是實施和諧教育的前提。教師與學生之間應建立起以民主、平等、和諧為基本特征的新型師生關系,師生之間應該是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教師和學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和諧的課堂教學。和諧校園賦予教師的情感體驗和心理環境,必將通過課堂教學傳遞給學生;教師營造充滿生命力的課堂,對教學內容選擇最恰當的方法和手段,從而實現最佳的也是和諧的教學效果。生態化的課堂強調關注課堂中的學習個性,在課堂教學上實現學生個性張揚的不斷成功;強調課堂的健康發展,追求“精彩課堂,快樂成長”,把教學活動作為是師生自我生命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它不僅僅是一個自然愉快的過程,更是一個健康生態的過程。
三、和諧育人。實現教育生態化的手段
開展主題教育,實現生態德育。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曾指出,對于一所學校而言,教育必須日益關注所有學生的最充分的發展。我校堅持“發展為本,讓學生全面又有個性成長”的辦學指導思想,積極探索和諧育人的模式。我校正是通過開展感恩、禮儀、勵志、法制等主題教育活動,使學生在“生態體驗”中領悟、提升德育品質,從而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如“感恩教育”感人至深,使學生對父母之愛和師生之愛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每周之星”的評比,通過評選“體育之星、文明之星、孝順之星、學習勤奮之星、學習優秀之星、遵師守紀之星”等跳出了只以學習成績為單一的評價標準,讓更多的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文明禮儀進校園”活動的開展,將禮儀教育落到了實處。
豐富校園文化,發展學生個性。和諧的校園文化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更是提高學生學科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發展學生個性和特長的重要途徑。為使學生的課余生活不成為德育的空間地帶,我校各學科根據專題教育的內容,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寓思想教育于各種活動之中。例如:政治科組織了“思品課伴我成長”征文比賽;語文科組織了“中華詩魂朗誦比賽”;音樂科組織了“元旦文藝匯演”;體育科組組織了“體育大課間活動”和“校運會”等。通過這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活動,充分挖掘了學生們的天賦,促進了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強化學科滲透,提升育人實效。學科滲透生態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樹立長期持有的生態意識。例如我校在理、化、生等學科教學過程中,通過介紹名人和科學家成長過程,引導學生學習他們的探求知識、頑強拼搏、實事求是的精神;歷史學科在講授唐前期強盛歷史時,用經濟繁榮、政治統一、國勢強盛、文化發達的史實與同時期歐洲歷史發展狀況比較,說明我國當時已位于世界前列,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化學課中結合化學專業知識,講授大氣污染、水污染的原理、危害和防護等;地理學科針對我國環境、民族、人口資源問題對學生開展國情國策教育;語文課講授我國名勝古跡、名山大川時注意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操等。
四、和諧環境。實現教育生態化的支持
(一)依法治校,和諧保障
不斷完善學校各項民主管理制度,實現學校管理與運行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各方的合法權益,運用法律手段調整、規范和解決教育改革與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化解矛盾,才能使學校穩定有序發展。我校把制度建設貫穿于學校建設發展的全過程,切實保障師生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保證教師對學校重大事項決策的知情權和民主參與權,使學校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努力實現“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大力營造了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和民主平等、團結尊重的校園環境。
(二)育人網絡,互相促進
重視社區教育資源。學校要主動與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結合起來,組織師生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創造者、傳播者,在為社會服務的實踐活動中,提升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
重視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學校通過建立“家校”聯系制度,舉辦家長學校等形式指導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健康、積極向上、民主平等的家庭環境。我校在構建學校、家庭、社區共同參與德育的工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成立“德育社區顧問團”對學校德育進行指導;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活動,強化學生心理素質;與家長保持密切的聯系——邀請家長參加大型的感恩教育報告會,請“知心姐姐”為家長進行教育講座,建立校訊通等。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育人環境,構建了生態德育的立體網絡,從而形成了育人的合力。
重視環境熏陶。優美的校園環境也是一種積極的育人因素。在工作中,我校突出強調環境文化建設中所蘊含的文化視野與人文內涵等,在環境育人中充分發揮導向和約束功能,通過建筑物造型、綠色植物造景、人文景點設置來塑造校園的整體形象,對學生的成長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通過愛護校園環境的教育,使學生學會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培養現代的生態人格和生態精神,樹立了“生態平衡”的觀念和“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