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在內容上強調探究式教學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在高中生物課堂中如何開展情境教學,促進學生書本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一直是我們在研究的課題。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創設一個特定的情境,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而特定情境又總是由教師創設產生。為此,我在教學實踐中做了如下幾個方面的嘗試。
一、創設數學情境,引導學生的思維
在創設情境時應盡量采用數學的表現形式和思維過程。這樣可以使學生較快進入老師創設的情境中,使數學知識與生物學問題有機結合,運用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生物學問題。如與雜合子自交n代有關的計算,可以運用數學歸納法和極限知識結合生物知識創設情境。
例:將雜種(Dd)連續自交,試分析:
(1)自交2次后,雜合子的比例為何?
(2)自交n次后,雜合子的比例為何?試用數學歸納法證明。
解析:
(1)據基因的分離規律可知,自交2次后雜合子的比例為1/4。
(2)設自交n次后子代雜合子比例為y。運用歸納法可知,自交n次后,雜合子的比例為1/2\",即y=1/2。用數學歸納法證明如下:
①當n=l時(即第1次自交),y=1/2,等式成立。
②假設當n=k時(K EN,K≥1),等式成立。即自交K次后,y=l/2k,等式成立。
③當n=k+l時,據遺傳圖解可知y=1/2~×1/2=1/2,等式成立。
在教學細胞分裂、DNA復制、染色體、遺傳計算、微生物的生長等等都可創設相似的情境。有助于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并不斷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二、創設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生物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在課堂教學中,把書本的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來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和現象,使理論回到實踐。
如細胞呼吸一節的內容理論性強,要把整個過程徹底理解,不少學生會存在一定困難。在教學中,就一些日常生活例子創設情境讓學生思考:酸奶是怎樣制成的?為什么新鮮水果、蔬菜放在冰箱中能保存時間長些?腐爛的桔子為什么會散發酒味?講無氧呼吸時,我就從長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發揮:①長跑后我們總感到腰酸背痛,為什么呢?因為長跑時氧氣供應不足,我們的體細胞會進行少量無氧呼吸產生乳酸,組織里乳酸積累過多會使人腰酸背疼。②在無氧條件下,乳酸菌可進行乳酸發酵產生乳酸。適當的酸味正是我們所喜歡的,這就是泡菜比新鮮蔬菜保存時間長不易腐敗、味美可口的原因。③制酒時為什么要密封?因為酵母菌在無氧條件下會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CO,若密封不嚴,就會進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產量。通過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現象,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各種思維能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創設質疑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傳統教學中,學生多被動接受,少主動參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創設質疑情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由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
在學習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的關系時向學生提出:既然細胞越小,相對表面積就越大,物質運輸的效率就越高,細胞體積不是越小越好嗎?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質疑。并點撥學生細胞要完成基本生命活動所必須的結構(如核糖體)和物質(如酶)就必須有一定的空間。使學生很快發現正確答案。如在學習血糖平衡調節時,向學生提出:血糖是提供能量的,血糖越多,能量供應就越充足,血糖含量不是越高越好嗎?對此你持怎樣的觀點?論據又是什么?學生很感興趣。在教學中,設計一些“圈套”讓學生“鉆”,在出錯中培養批判性思維,而這種能力一旦形成,學生在掌握和運用知識時就會更加全面考慮。
四、創設想象情境,激發學生想象的空間
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一切可想象的空間,給學生的思維插上想象的雙翼,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探索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教材的內容,設置疑點,鼓勵學生大膽地對知識內容從不同角度進行想象。
我在講細胞的亞顯微結構和功能時說:“請同學們回憶上初中時你用什么方法看到了細胞的什么結構?”然后再問:“如果技術發展后,將細胞再放大幾千倍,甚至上萬倍,你將看到細胞的結構是一種什么樣的圖案?”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更深入理解亞顯微結構的含義。教師還可介紹目前人類在生命科學領域懸而未解的疑問,介紹生命科學領域的新進展。這不僅能激發學習的興趣,還能激發學生突破空間進行想象。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