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臺梭利強調指出,對于幼兒生理和心理的正常發展來說,準備一個適宜的環境是十分重要的。她說:“必須注意為兒童期設置一個適當的世界和一個適當的環境,這是一個絕對迫切的需要。”只有給幼兒準備一個適宜的環境,才能開創一個教育的新紀元。
一、開放式的教育環境,讓幼兒融入愉快的氛圍中
大家都知道,孩子第一次離開父母、家庭進入到幼兒園的小班是會被種種的不適應包圍著的。焦慮、恐懼、失落與無助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更是孩子脫離家庭教育走人正規教育體制的第一站。膽小的孩子不敢玩也不會玩,因此教師必須手把手地教孩子們玩,做孩子的大朋友,并鼓動孩子玩。這時,教師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知識的傳授者,孩子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孩子和教師是一種新型的母子關系、伙伴關系。因此,在營造心理環境上應突出體現親、寬、樂、信、安。只有這樣,教師無微不至的關懷,才能使幼兒盡快地融入到集體,由被動轉變為主動,才會無拘無束,大膽自主地展開活動。
二、游戲的形式,激發幼兒學習的熱情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幼兒園的教學不能說教,對他們的教學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啟蒙”。他們擁有最幼稚的心理特征,沒有紀律感,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只有將教學變化為趣味性很強的游戲,讓幼兒真正享受到游戲的樂趣,享受到天性自由表露的歡暢,才能牢牢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完成教學目的。如在美術活動課上,我們通過畫餅干,增加對幾何圖形的認識;而在午點吃餅干的時候,鞏固對圖形的認識,寓教育活動于日常生活細節上,處處都是不著人為痕跡的隨機教育。
三、使幼兒在愉悅的游戲中學習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講過:“生活即課程。”對于托班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教育“大綱”是按自己意愿寫的,因此托班幼兒的教育內容,大多來自于他們的生活,但不是生活的照搬,它有別于日常生活,最多只不過是生活的模仿。因此,我們應將教學的要求編成孩子們喜歡的游戲活動。例如:我設計了一個教學活動“玩一玩、滾一滾”,活動目標有二:一是通過嘗試使幼兒知道圓的東西放在地上可以滾,并說出滾的方法。二是讓幼兒在玩中體驗動詞:推、滾。在完成本課教育目標時,我讓孩子們通過二次探索活動達到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首先,我讓孩子們在眾多的物體中,探索出可以放在地上滾動的各種物體,孩子們興趣很濃,經過他們的嘗試,很快就達到了教師預設的目標一;接下來我讓孩子們把物體放在地上滾,讓其在玩中體驗動詞——推、滾,這時孩子們的興趣轉移了,他們將這些物體放在地上滾了一會兒,就拿著這些物體安照自己的意愿玩了起來,有的在地上轉,有的向上拋,還有的放在地上跳,這時孩子們獲得的知識遠遠超過了教師的預設目標,效果很好。
四、“戲”中求樂,享受天性自由表露的歡暢
所謂“求樂”,就是引導孩子們在玩中求樂趣,使幼兒真正享受到游戲的樂趣,享受到天性自由表露的歡暢,牢牢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對于托班的孩子來說,教師在組織教學時J必須淡化目的、強化手段;看輕結果,重視過程。教師要讓孩子們在玩中求樂,如我常常給幼兒聽一些優美的樂曲,讓孩子感受樂曲優美的旋律,孩子們就會隨著樂曲自由地舞蹈,還常常發出純真的笑聲,享受天性自由表露的歡暢。
五、玩中學知。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
所謂“學知”,就是在玩的過程中學一些知識。看起來,孩子從早到晚都在玩,其實是將教育目標與教學內容融會貫穿在游戲中,以“玩”的形式,使幼兒興趣盎然地參與學習,從而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同時得到動手、動口、動腦等各種能力的培養與發展。如:游戲“小貓捉老鼠”我設計了讓幼兒爬過設置的障礙物,根據老鼠身上的數字把捉到的老鼠投入到相應數字的籮筐中,在游戲中復習認數,鍛煉了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了解了老鼠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六、玩中增智。挖掘孩子的創新潛能
所謂“增智”,就是在玩中開啟孩子的智力,挖掘幼兒的創新潛能。為了讓小班的孩子體驗動詞“滾、拋、轉、跑、跳”等詞,我設計了玩圈游戲,讓孩子玩玩、講講,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就學會了這些動詞,而且豐富了孩子的口語能力,孩子的平衡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都得到了發展,更挖掘了孩子的創新潛能。只有這樣,孩子的創造欲望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孩子的智慧火花才能被點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