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本位”作文教學實踐摒棄傳統(tǒng)習作教學中的“師本意識”“成人標準”,突出“兒童屬性”;重視以兒童為主體,即以兒童的生活作為習作源泉;在習作題材上,體現童真、童心、童趣;在表現方式上,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
一、回歸兒童的生活原點,挖掘習作素材
生活是豐富多彩、充滿生機的,生活也是有情趣的,等待我們去發(fā)現與嘗試。在生活中引導兒童追求真、善、美、愛,就可以避免學生作文語言成品化、結構模式化、內容虛構化、情感虛假化。
1.發(fā)現美——寄情青山綠水
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解放兒童的空間,就應引領孩子走向大自然,在綠水青山之間喚醒孩子對美的尋求的意識,切實感受一草一木、山山水水的生氣與靈氣。在春天里欣賞小草碧綠,領略小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生命力;在夏天里賞荷花,聽鳴蟬,體會虞世南《蟬》“垂穗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意境;在秋天碩果累累的果園體驗收獲的喜悅,在菊園賞菊,品味“秋菊能傲霜”的品質……讓學生感受一年四季大自然的變化,感受大自然不同的美,積累美的習作素材。
2.感受愛——關注社會
社會是一個大課堂,更是習作素材的大寶庫。如,可以“邵帥為母獻骨髓”事件為引子,啟發(fā)學生關注社會,細心感受身邊的愛,以“愛”為主題進行習作,讓學生懂得生活中有困苦,有挑戰(zhàn),也充滿愛;也可關注“關于低碳”的相關報道,圍繞“珍惜資源、愛護環(huán)境”這些主題進行習作訓練;還可以“溫總理的記者招待會”為例,感受總理對祖國和人民深沉的愛,領略總理深厚的古文學功底,喚醒學生對祖國文化的熱愛,舉辦“尊師愛校”模擬記者招待會,要求被采訪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盡量恰當運用一些古詩詞、名言;等等。教師關注社會,及時地提供時事材料作為學生習作素材,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習作能力、思辨力。
3.體會真——關注生活
語文學習無處不在,現代科技的發(fā)展更是豐富了學習語文的信息量,拓寬了兒童學習語文的途徑。電視、網絡、電影等滲透現代兒童的生活,是兒童學習語文的資源。如對于手機短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品評短信,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字的初步鑒賞能力、道德分辨力;還可以讓學生收集喜歡的短信,踐行“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的理念。如有的學生收集了假日的祝福短信,有的收集家校短信,還有的收集了同學短信,這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我以“我最喜歡的一條短信”為題,讓學生進行習作訓練,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立足兒童的認知特點,遷移習作方法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編輯部組織編寫的《小學新課標資源庫》一書指出:“模仿對于兒童,正如獨立創(chuàng)造對于成人那樣同等重要。”下面以三年級、四年級為例,談談習作方法的遷移。
1.仿詞語運用。在學習完課文《吹泡泡》后,讓學生玩游戲,寫游戲過程。學習課文準確運用詞語的方法,突出動作描寫,懂得把內容寫仔細,寫真實。
2.仿修辭手法。學習《海上的風》的寫法,仿寫比喻句,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以及遣詞造句的能力。
3.仿聯(lián)想。學習《山雀》一文進行聯(lián)想的習作訓練,仔細觀察喜歡的小動物的動作和叫聲,猜一猜它們在想什么,會說些什么,把它寫下來。
4.仿結構。《桂林山水》是一篇優(yōu)美的范文,學生從課文中可以學到許多寫作方法,如排比、比喻、夸張、總分寫法、動態(tài)靜態(tài)描寫法等。教師可引導學生把文本學習到的方法運用到自己習作中,賦予個性化表達,寫出文質兼美的文章。
三、尊重兒童的個性特點。增強習作趣味
教師可以根據兒童認知、心理等個性特點,創(chuàng)設合理的言語實踐情境,增強習作教學趣味。
1.做一做,寫一寫。“做中學”能加深兒童的體驗,喚醒兒童習作熱情。如元宵節(jié)到了,教師讓學生學做湯圓,賞花燈,參加猜謎游園活動,再以“做湯圓、賞花燈、話團圓”等為題目,引導學生寫出情趣。
2.演一演,寫一寫。兒童是出色的演員,在習作教學中,創(chuàng)設多種情景,如成語表演、自編自演課本劇、生活主題情境表演、即興表演等為孩子提供多方位的表演空間和機會,讓孩子們用心表演,用眼睛觀察,在不同情境中加深內心的情感體會,從而寫出生動、富有真情實感的文章。
3.玩一玩,寫一寫。愛玩是兒童的天性。“會玩才會寫”是我和孩子們在作文教學中的口號。引導學生去玩,讓學生在玩中增長智慧,是教師教學智慧的表現。學生愛玩的溜溜球,愛滑的蹺蹺板,愛做的手工,愛玩的游戲……無一不是習作的好素材。
責任編輯 黃日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