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不少學生感到文言文難學,關鍵在于對一些字詞的用法及意義把握不好,出現不懂、不通或誤解的現象。文言文與現代文的教學是有差別的,通過大量的現代文的閱讀,學生在對文言文的篇章結構和思想內容理解上并不難,難就難在語言文字和句法上,難在文化常識上。要想理解文章,就得先掃除語言障礙。筆者認為,文言文應以字詞分析為重點,字詞通則文意明。下面我談一談在教學實踐中的一點做法。
一、點撥題目。領略文意
文言文的一些標題的字眼對文章內容有一定的概括、提示作用,了解關鍵字眼,對整篇文章的學習有極大幫助。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諷”字,古今意義有很大差別,古義的“諷”是用含蓄的話進行暗示或勸告的意思,今義有“諷刺、譏諷”的意思。對于這課我首先對“諷”的意義進行分析,使學生明白鄒忌是用暗示的話勸告齊王,使他接納自己的意見,并非譏笑諷刺他。這樣,學生對后面內容的領會就容易多了。
二、點撥實詞。以會句義
文言文教學中兩種實詞學生較難掌握:1、詞性變化較大的實詞;2、古今義差別較大的實詞。
詞性變化較大的實詞一般有名詞用作動詞、狀語和形容詞、動詞的活用兩類。對于這點,我改變了教法。即從語法的角度去分析名詞作狀語跟名詞活用作動詞的不同,又從語法的角度去分析名詞、形容詞用作動詞和動詞活用的必要性。如《鴻門宴》一文中的“沛公軍霸上”“吾得兄事之”,這里的“軍”和“兄”都是名詞,前者屬名詞活用,后者屬名詞作狀語,起修飾動詞的作用。兩者的區別在于結構不同,在前一個句子謂語位置上的“軍”,很明顯是起陳述主語“沛公”的謂語作用。因此,要把“軍”活用為動詞“駐軍”但后一個句子則不同,它已有了“事”(侍奉或對峙)這個動詞作謂語,“兄”位于它前面只能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對待方式,釋作“用對待兄長之禮”或“當做兄長一樣”。至于形容詞、動詞活用,屬于詞的意動用法、使動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詞,這里是活用作動詞“認為……美”;再如“項伯殺人,我活他”,“救活”或把“活”用作使動,譯為“使……活”。通過分析,引導學生比較鑒別,使他們掌握了學習上的一些規律。
至于古今義差別較大的實詞,主要采用古今義對比分析的方法,并要求學生所學的古今義不同的詞語列成一個表,便于掌握。
三、點撥虛詞。掌握用法
文言虛詞雖然比實詞少很多,但它的使用頻率頗高。學習文言文,了解和熟悉文言虛詞的用法十分重要。但文言虛詞的用法很復雜,因此我在教學中要求學生應根據具體的語境,用心揣摩,懂得靈活變通,不死記硬背。
如《過秦論》中就有二十九個“之”字,為了便于學生掌握各自的用法,我先對“之”的幾種用法進行分析,并舉例說明,然后布置他們對照用法進行掌握。“之”第一種用法作結構助詞:(1)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中間,是定語的標志,與現在的“的”相當。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說》)等;(2)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作用是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翻譯不必譯出。“人之為學有難易乎?”(《為學》),“之”處在主語“人”和謂語“為學”之間,使本來獨立成句的“人為學”只成為一個短語,充當整個句子的主語。同類的例子如: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等;(3)表示賓語前置或定語后置。如“句讀之不知,感之不解,或師焉……”(《師說》),“蚓無爪之利,筋骨之強……”(《勸學》)?,F代漢語中,并沒有語賓前置或定語后置的結構助詞,因此翻譯時“之”不必譯出,把句子內部順序調整好就可以了。第二種作代詞。如“鞣使之然也”(《勸學》)代物?!爸钡闹复€有代人、代事等?!爸弊值闹复梅?,其位置一般是在謂語之后:第三種作動詞,表“往,到……去”的意思。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之”的本義其實就是“到”的意思,但反而用得少。代詞和動詞都不是虛詞。但在講“之”的用法時,我們都不能忽略。還有象“而”、“以”、“則”、“者”、“也”等也可以按此方法進行對比分析,加以歸類總結,便于學生識記。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