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效性是課堂教學的生命。它能使教師和學生雙方都獲得發展。因而應該成為所有教師教學所追求的目標。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一、巧設導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知識只有通過學生的主動建構才能有效獲得。因而學生學習的實效性首先體現在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上。為此,教師要做到善于挖掘教材內容的啟發性素材,課堂上注意創設“啟發”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自覺性、積極性,引發學生積極思考。例如,筆者聽過一節語文課。教師在教學課文《藤野先生》時這樣導入:春有春花,夏有夏花,人的心里也會開花。一些不能忘記的事不能忘記的人。就是心中常開不敗的花朵,有一天細細檢點慢慢品味,就成了魯迅先生所說的《朝花夕拾》。今天,我們就跟隨魯迅先生的文筆,細細評點那朵開在魯迅先生心頭的“藤野之花”。從課堂開始,教師便創設情景導人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然后給予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機會,讓學生整體感知、悟讀探究;接著在學生自學得基礎上,全班交流展示學習情況。如此,教師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激發了學生得學習興趣,促成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所以,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征,精心設計導人環節,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新的學習活動,即變激趣式導人為融導趣、導情、導知、導思于一體的多功能導
二、創設氛圍,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在共識、共享、共進中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會”學習。為此,教師要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恰當地發揮主導作用,努力提高“導”的藝術,促使學生不斷掌握學習方法,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后達到“好學”的境界。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三峽》時,課前配樂播放與三峽有關的詩文圖片,讓學生在休息之余,伴著美妙的音樂欣賞有關三峽的美景、美文,為《三峽》的課堂學習營造氛圍。上課后,教師導人課文:同學們,中國的每一個漢字都有著豐富的內涵,可以讓我們見字知意。比如“峽”字。從字面上看,你看到了峽中有什么?(生答“山”)往深層里想,你聯想到峽中還有什么?(生答“水”)對,詞典上解釋:兩山夾水的地方稱之為“峽”。所以。我們如果來欣賞“峽”,就不僅僅要品它的山。還要讀它的水。今天,我們就要一起去欣賞中國的峽中極品——長江三峽。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感受文章的魅力,再帶著自己的認知走進三峽,感受文中詩意美、躍動美和燦爛美,從而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教學實效。
三、活用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活用教材就是要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或根據教學的需要,或針對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處,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使之更符合當地教育發展水平,更符合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認知規律,真正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課程改革實施以來。許多教師都認識到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關鍵之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實,教師對教材就要有真知灼見,能夠于平凡中見新奇,發人之所未發。見人之所未見。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內涵,深入淺出。只有這樣,講起課來才能游刃有余,講到點子上。
新課標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全面的教學任務觀,確立綜合發展觀,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強調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比如,我聽過的一節語文課《勸學》,課文的三個維度教師都涉及到:知識與能力目標——積累文言詞語,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理解本文說理的方法,掌握本文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過程與方法目標——定向閱讀,分組討論,分類積累,整體理解;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無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三者都應有所體現。但由于它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根據其教學的總體要求和這篇課文的特點,這位教師在教學中貫穿始終的是“知識與能力”這個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的放矢,因“課”制宜。才能使教學目標適時到位,從而使課堂達到實效、優化的效果。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