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篇作文如同看一個人的外貌一樣,五官端正固然好,但如果是美麗動人豈不是錦上添花?人可以通過美容化妝來打扮自己。使自己美麗動人起來,同樣,一篇文章也可以通過修飾,讓語言美起來,從而更加吸引人。那么,如何才能使學生的作文文采飛揚,更加生動形象呢?那就要靠積累優美的語言。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有句著名的格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對美的發現。”而學生盡管發現了生活中的美,但笨口拙舌也不知如何表達。于是。積累優美的語言就成了作文教學的實際需要。要積累優美的語言,最直接的途徑就是美文欣賞。
一、親臨美文,潤“作”細無聲
美文欣賞,教師先行。要想學生積累優美的語言,教師首先要做個真正的讀書人。一身雅致的書卷氣可以無聲地影響學生。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平時廣為采擷,大量儲存,上課時便會不由自主地涌入腦際,信手拈來,因此,課堂上我總會根據課文的需要即興插上一兩段優美的插曲。在學習歌頌母愛的課文《懷念母親》《秋天的懷念》時,我就以這樣一段話開篇:母愛就是一首田園詩,幽遠純凈,和雅清淡;母愛就是一幅山水畫,洗去鉛華雕飾,留下清新自然:母愛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轉悠揚,輕吟淺唱;母愛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語,母愛就是漂泊天涯的縷縷思念,母愛就是兒女病榻前的關切焦灼。母愛就是兒女成長的殷切期盼……生動形象的語言像高級魔術師似地吸引著每一個學生。不僅為學生學習課文創設了情景,更重要的是學生受到了一次美文的熏陶,在以后的習作中也會潛移默化地用這些歌頌母愛的美文來歌頌偉大的母親。
二、欣賞美文。潤“作”似雨聲
閱讀美文。欣賞美文,是一種心靈的遠游,是一種心靈的享受。為此,我特意開辟出一塊“自留地”,供學生讀美文、欣賞美文,讓學生親身體驗美文給心靈帶來的享受。教學中,我把平時收藏的一些“美文”推薦給學生,利用每天課前三分鐘,讓學生輪流上講臺朗讀。聲情并茂的朗讀,往往能把學生帶入文章所描述的意境,使其感同身受。情到深處,學生有時高興得手舞足蹈,有時感動得暗暗流淚。當讀到“朋友就是無形中伴你走過風雨,永遠支持你的力量:朋友就是在別人面前永遠護著你的那個人:朋友就是即使是一點小感動,一點小事情都想一起分享;朋友就是當你抱頭痛哭的時候,扶著你肩膀的那個人;朋友就是當你面對人生挫折時,一直緊握你的那雙手”時。學生們都深有同感,再一次體會到朋友的重要性。
在欣賞的過程中,我還適時從潛詞用句、構思立意、寫作技巧等方面加以點撥指導,使學生不僅欣賞美文,還從中借鑒到一些寫作的方法。實踐證明,課前三分鐘的美文欣賞受到了學生的歡迎。“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在欣賞美文的過程當中,語感會更為豐富,對文章就理解得更透,思想更為深邃,對生活的感悟也更深,寫起文章來就能得心應手,同時為日后的習作準備了“美味調料”——豐富的詞匯及優美的語句。
三、摘抄美文。潤“作”稍有聲
朗讀美文,對學生能產生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而要使美文更好地服務于寫作,最重要的是要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為此,我要求每個學生準備一本“采蜜本”,把課內外閱讀中的好詞佳句、精彩片斷或者美文摘抄到本上,還可以分門別類地整理,簡要地寫出自己的感想。學生搜集美文的過程、既是閱讀的過程,也是搜集信息、學習語言、借鑒范例的過程,它可以養成邊讀書邊動筆墨的良好閱讀習慣。學生積淀深厚了,筆下就不再青澀。
四、牢記美文。潤“作”更有聲
俗話說熟能生巧。在背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出口成章、滿腹文采的效果。為此,我要求學生把課外閱讀中積累的優美的詞、句、段背熟。每天睡前抽半小時的時間背上一小段,日積月累,增加語言的儲備,這樣,在平時說話、寫文章時就能恰當地運用,水到渠成。
好詞,可以淋漓地表達出各種物態情境的林林總總;好句,可以精彩地詮釋大千世界的萬象紛繁:好段。可以盡情地揮灑作者的才情智慧;好文,更是一種情致、一種表達、一種超脫。優美的語言積累多了,詞、句、段、文環環相扣,在潛移默化中。這些精彩的詞、句、段就能成為學生胸中的“材料”,在學生寫作中就會“靈光乍現”,被學生隨心所欲地應用,如此,作文就更富有文采了。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