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新課程指出,數學“不僅要考慮數學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一理念,要求數學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發展規律選取題材,呈現豐富多彩的形式,讓數學完全融入學生樂于接觸的生活中去。
一、讓學生感知生活中有價值的數學
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提法,我想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有價值”的數學應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以往的知識體驗有密切的關系并能使他們產生興趣;二是面對適應個性發展要求,并有益于啟迪思維、開發智力的新課本,教師應轉變角色,要從教室空間支配者的權威地位,向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轉換,簡單說就是變“教數學”為“用數學”。
1.讓學生充分感知生活中的數學。從兒童認識的發生、發展規律來看,兒童是通過活動在其心理結構和周圍的環境之間相互作用中構建知識的,為此人教版一年級上冊就選擇了大量的生活中的數,如電話機上的數、車牌號碼、日歷、路標、班牌、住宅的門牌等,對這些生活中具體數量的感知與體驗,是學生建立數感的基礎,又如人教版第一冊“分類”這一節課,教師可以學生熟知的文具和已經學過的幾何圖形(或學生喜愛的水果)為背景,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分類,比如學生在給鉛筆分類時,可能會按已學過的“比長短”的方法把筆分為長、短兩類,也可能根據自己的生活常識經驗把鉛筆按顏色分類或按有無橡皮擦頭分類或按有無削過的筆進行分類,等等,此外課本中也有許多生活小常識的素材,如一年級下冊就安排有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通過行人圖,告知他們祖國大陸的行人靠右走,而香港行人靠左走,汽車方向盤也是如此規定等有關位置的小常識,此外課本還編有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活動內容,如投擲、跳繩、賽跑、踢球等,這樣既可以給學生以親切感,也有利于逐漸培養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的意識。
2.用“活”課本,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新的課本內容與以前最大的區別就是以圖為主,有人笑稱為“卡通”書,它里面很多插圖提供的情境具有連續性或故事情節,為設計、使用多媒體數學課件、投影片等教學輔助手段創設生動的情境提供了方便,如小豬幫小兔蓋房、野生動物園、小猴吃水果等,教師應以此為主旋律,充分運用動態的情境引領學生漫游數學王國,讓他們自主探索數學的規律,這不但用活了課本,而且大大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欲。
二、kl:學生會“說”擅“問”生活中有價值的數學
教師主要責任是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與學生交流和給以恰到好處的點撥,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說出生活中有價值的數學,并養成擅問的良好習慣。
1.“說”數學是新課程理念下學生學習方式的又一重大轉變,它不僅把學習時間空間還給了學生,而且培養了學生慎密的語言表述能力。如人教版的課本中要求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自己的語言表述出1-10各數,這不僅加強了學生數感的培養,而且加深了學生對“基數”與“序數”意義的理解,
2.“問”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是生長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積極發現問題,并踴躍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如在教“10以內加、減法”的綜合練習課時,教師設計了小貓父子釣魚的故事情境:凡是計算結果是9的魚就是貓爸爸釣的(共9條),凡是計算結果是8的魚就是小貓釣的(共7條),當學生數完魚的條數的時候,教師不失時機地要求學生根據8和9向其他同學提出一個問題,這時學生提出許許多多的問題:“小貓與貓爸爸共釣幾條魚?”、“誰釣得多?”、“貓爸爸比小貓多幾條魚?”、“給幾條魚給小貓,它們一樣多?”……又如對于“10以內加、減混合運算”一課,教師可有意識讓學生用給出的加、減混合運算式子,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編一編小應用題,學生通過大膽地提出生活中有價值的數學問題,不但培養了問題意識。而且激發了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
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自主構建數學知識的理解過程,因此,我們應該從學生生活中的經驗出發,把數學放到現實中去加以使用,激發學生主動去探索、理解、掌握、再創造新的知識。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