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是各種環境的圖形表達,是傳遞信息的載體。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它能以無聲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以生動、形象、鮮明的特點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對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律,進而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起到文字內容無法替代的作用。
因此,作為地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開始就要重視引導學生對地圖的運用,使學生能夠將課本中繁冗的文字描述,落實到圖上,做到以圖憶文,以圖增知,以圖啟智,發展地圖思維。我在地理教學中,比較注重對學生進行地圖知識的教育,基本做法如下。
首先。講清概念,認識圖例,教會學生正確的讀圖方法。形成良好的讀圖,用圖習慣。剛上初中的學生,對色彩斑斕的地理圖冊,非常有興趣,但是卻不懂得如何看圖,不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不知道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平原……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去認識,去掌握。如讓他們記住地圖上的各種注記符號,教他們學會辨讀地形圖,學會運用比例尺和經緯網。只有掌握了正確的讀圖方法,才能使地圖在今后的學習中起到作用。
其次,要反復運用地圖。要想能熟練地運用地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逐步積累,反復讀圖、用圖,要有一定的數量和質量的地圖形象的感知。所以,我要求學生上我的課,地理圖冊是必備的工具,我在每節地理新課中,從不忽視用圖和展示地圖。我也要求學生每節課都要打開地圖冊,認真讀圖。這樣會使學生有目的、有步驟地查閱有關的地圖,使學生熟悉地圖要素,了解地理事物,獲得感性的地理知識,進而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如在講“長江”的教學中,首先要求學生在圖里獲得地理知識,找出長江的發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經的省區,主要支流等。然后通過講述“長江的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讓學生從圖中找出原因,結合前面所學的我國地勢的特點,分析地勢對我國河流流向,及水能資源的影響。這樣,通過地圖,就把課本幾頁書的知識濃縮、概括,也使學生的腦海中積累了豐富的地圖感性材料,在運用的時候,能在頭腦中保持和再現。
此外,我還要求學生經常描圖繪圖,加深印象。“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想學生能準確地記住地圖形象,可以通過地圖練習,描繪地理簡圖。在學習的過程中心到、手到、眼到,多種感官積極參與,使大腦皮層刺激的力度增加,學生腦海里就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記住我國的“三橫五縱”鐵路干線,使學生在地圖冊合起來后,鐵路線的圖像仍能躍然腦中,我要求學生把這幾條鐵路線在本子上描繪出來,并在每條干線標出鐵路名稱及重要交通樞紐。剛開始,學生畫出來的圖總是雜亂無章,或在連接上有些錯誤,但我總是鼓勵學生,要他們仔細觀察,然后再畫,并且把他們當中畫得準確、精美的圖張貼在教室,供同學們欣賞。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他們韻競爭心理。經過幾次的畫圖練習之后,學生不再覺得是件難事了,而且也越來越熟練,越來越準確了。經驗表明,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描繪,頭腦中的地圖辨析能力加強了,地圖形象更加準確。考試時。學生做這類題目的時候就能得心應手,做到“卷中無圖,心中有圖”。
另外,我還常常刪繁就簡,自制簡圖。有些教學掛圖,內容繁多,針對性不夠強,使學生在觀察地圖的時候眼花繚亂,無從看起。有時,你在講高原,他們在看平原;你在講山脈,他們在看河流,效果不是很理想。鑒于此,在課堂上我經常刪繁就簡,邊講邊畫,重點突出。雖然自己的繪圖技能并不高,但我認為,教師迅速準確地板圖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并排除無關信息的干擾,使地圖形象更清晰、鮮明、深刻。教師邊講邊畫,化靜為動,使每個知識點都能在圖上得到落實。圖文融合的教學使學生做到圖文轉化,以圖憶文,留下了鮮明的印象。
同時,要充分利用好課本的插圖。現在使用的新編教材貫穿“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全新地理教育理念,真正做到圖文并茂,圖文合一,圖文互補。教材中圖片資料極為豐富,有大量精美的彩色圖像,也增添了許多教學生親自動手畫圖的活動,真正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特點,這些圖片色彩鮮明,形象直觀,易教易學。因此,要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及地圖冊配合地理教學,使課堂教學更形象直觀,既有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又能擴大學生的地理視野。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