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及現代信息化教學,將語文教學定位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上。那么,我們教師應如何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實現課堂教學的良性轉變呢?
一、課堂形式由“教學”變為“對話”
經常聽到學生說:“我喜歡語文,但不喜歡語文課。”學生解釋說,所謂“喜歡語文”,是因為“語文”所蘊涵的精神養料使他們的心靈愉悅;所謂“不喜歡語文課”,是因為一上語文課就想到可怕的語文考試。也就是說,許多學生是在為應付考試而上語文課。其實,在考試這根“指揮棒”的指揮下,有多少教師不是在為中考、高考而教語文?這樣,“語文為考試”就成了天經地義的事,而真正給人以精神滋潤和生活能力的語文卻消失了。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怎能喜歡語文課?所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做到的是揚棄“傳授——訓練”這種陳舊的教學模式,尋求完全不同的教育體系,開放課堂,從課堂教學轉變為課堂對話,把“一言堂”變為“眾言堂”。
課堂對話,并不局限于師生對話,語文教學可以由多個對話者的多重對話相互交織而成,包括教師和學生、學生和課文、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材編寫者、教師和課文等多個對話者之間的多重對話。這種對話,使彼此之間互相推動、相互補充、互相促進,也使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對話中完成學習。如文言文的教學,長期以來單純地向學生灌輸字詞句,讓他們死記硬背,使得學生對文言文產生厭煩、畏懼、排斥心理。如何改變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創設課堂對話教學。以《湖心亭看雪》為例,首先讓學生與文章交流對話:本文是記西湖最美之景,文章怎樣描寫西湖美麗壯觀的景色;然后學生與作者交流對話:指名學生來充當作者袁宏道,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癡”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最后,讓學生與學生在小組間交流對話:對西湖十景的了解,古詩中描寫西湖的名句。通過以上步驟,既讓學生有充分的審美體驗,又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感受到自己作為課堂的設計師而變得日益自主和富有創造性。
二、課堂目標將“傳授知識”轉變為“提高素養”
新課標理念將語文學習定位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上,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只重視知識與能力的提高,而忽視了對學生智力的開發、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了掌握好語文知識,許多語文教師把精力放在對學生知識的傳授、考查上,最終把學生培養成“兩腳書柜”。這種教學目的使學生主動放棄了獨立思考,將觀點向課本靠攏,發出和書本相同的聲調,所謂的“高分低能”也許就是這種教學方式最好的注解。
這里所說的語文知識是指狹義的語文知識:“字、詞、句、章、語、修、邏。”許多學生把這些語文知識掌握得很牢固,但語文素養卻沒有真正提高。因為孤立的語文知識再多,也無法代表語文素養本身。語文素養更多的是在感悟和實踐中與情感、思想、人生、社會、世界相聯系甚至融為一體。正因為如此,《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特別強調“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要求語文教學不僅重“知識與能力”,同時也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里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就是指對學生人格的教育,素養的提高。有識之士呼吁:拯救語文,就是拯救中華民族、拯救炎黃子孫智慧的大腦和圣潔的心靈。
那么,如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對素養提高有意義的知識?一個基本前提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知識的傳授應融合在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中。因此,不能把概念化的知識作為教學目標,讓語文課不再是對“詞語解釋”“文學常識”等的“傳遞式”的教學。很難想象,讓學生年復一年地研究什么詞義、句意、語法修辭、篇章結構、主題思想、寫作特點之類的東西,學生究竟能學到多少有用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幫助學生開發智慧和美好的人性,并使之升華,跟大千世界建立起多層次的聯系。教學中教師不能照搬教參和各種資料,而應走近學生的生命、貼近學生的生活,幫助學生領略課文中所蘊涵的真、善、美,讓學生在真、善、美的熏陶下快樂成長,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高。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