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服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最常見的方式,也是最富成效的方式之一??墒?,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說服教育卻只是一聲沉重的嘆息。如何讓自己的說服教育更有效力,能真正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從而改變學生、成就學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認真思考和深入探索的問題。
一、了解學生,理解學生
了解學生和理解學生是兩個不同而又有聯系的概念,了解學生是前提,理解學生是目的。了解學生是對學生基本情況和特定情況的調查、了解和掌握。基本情況包括學生的家庭狀況、生活環境、以往表現、具體成績、朋友同學和性格特點等,都要了解清楚。特定情況,是指與這次說服教育有關的學生的一些情況,如特定事件的前因后果、思想動態情感波動,其中有無隱情等。只有很好地了解了這些情況,我們的說服教育才有針對性,才能有的放矢。知道從哪個方向去突破,同時也為理解學生創造條件。理解學生則要換位思考,站在他們的位置設身處地地替他們想一想;要伏下身子,以學生的高度和心智水平去體會學生所犯的錯誤和產生的困難困惑;還要回憶對比,想想自己在學生這個年齡段的表現和情形。調整好了心態,使說服教育少一些功利、急躁、毛糙和偏激,多一些理性、智慧、從容和大度。
二、打磨說服教育的藝術
決定說服能否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情和理應該是最基本的兩個;說服教育的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也不外乎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一點也許人人皆知,人人做得到,卻未必人人能做得好,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不斷探索、吸收、總結和創新,細心將之打磨成藝術。這門藝術有三個基本原則,我將之概括為成功說服三字訣。
一曰“時”,即時機。俗話說:“來得好不如來得巧”,對某一學生,在不同的時間點進行說服,效果會有天淵之別。因此,我們一定要善于捕捉說服的最佳時機。學生易被說服的時間點大體有:心情愉悅、情緒高昂時;深受感動,有向善向美之心時;受到某種觸動,如碰壁后,作自我反省,想改正缺點努力發奮時;遇到困難和挫折,苦悶彷徨,徘徊無助,渴望得到別人的安慰與幫助時等等。這些時候,學生往往會卸下平日厚重的保護甲,打開心門,露出心底的本真,希望與人交流溝通,得到他人的點撥和開導。我們若能細心捕捉善加利用這些說服教育最佳的情感點,就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延伸一下,這個“時”字還可包括“地”,即進行說服的最佳地點、場合。這一點也不容忽視。是單獨閑聊還是在大庭光眾之下訓誡;是在氣氛嚴肅的辦公室、教室,還是在清靜輕松的林蔭道,這都要求我們視具體情況謹慎選擇。
二曰“誠”,即真誠。有兩層含義。自我們說服者而言,必須做到,我們進行說服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真心為學生好,真誠希望能幫助他們破除認識的誤區,轉變和提高思想認識水平,更好地成長成材,這是其一。其二,對于被說服的學生而言,我們要在說服教育的過程中清晰地向他們傳達出這份真誠與關愛,讓他們強烈地感受和體會到這份真誠與關愛。
三曰“實”,也有兩層含義。其一,踏實、實在。我們在說服時要曉之以理,以理服人,這個“理”不能隨意拔高,失之空洞浮泛,也不能媚俗取寵,使之庸俗低級,我們這個“理”要實在,要貼近特定學生的心智水平和心理感受。如勸導一個厭學的學生要勤奮讀書,在講清“為何而讀書”這個理上,我們不能動不動就搬出“為國家為民族”的宏論,也不能像某些老師那樣灌輸“為賺大錢娶漂亮老婆而讀書”等過于庸俗的言論。仔細了解學生,發現講大道理效果不太好的情況下,不如跟他講一句俗語“窮不讀書,窮根難斷;富不讀書,富不長久”,不如跟他講講前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在高州考察教育工作時提出的三個希望:“讀書是個人的希望,讀書是家庭的希望,讀書是國家的希望”。我相信,這樣說理,學生更能理解接受,也樂于理解接受。其二,真實、事實。事實勝于雄辯,事實特別是真實的事實最有說服力。因此,如果我們在說理時,如果能舉一些典型的、教育意義的事例來說明,特別是身邊的生活中真實的例子,往往會令學生心服信服。如一個同學想輟學去打工,我們若能舉個例子勸導,“某同學離校外出打工,因為文化水平低,處處碰壁,又回來復學了”。我相信,這名學生很有可能會打消這個念頭。
三、修煉自我。關愛學生
說服教育有沒有效果,還要看說服者是誰,說服者對說服對象的影響力有多大,說服對象對說服者的評價和愛憎怎樣。一個位高權重的人和一個人微言輕的人,說出同樣的話,同樣的理,會有完全不同的分量和效力;同理,一個你敬重、喜愛的人和一個你鄙視、憎惡的人,說同樣的話來勸導你,對你來說,效果會相差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