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人們力求接觸某種事物或愛好活動的意識傾向。它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產生積極和持久的學習動機。在紛繁復雜的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缺乏學習興趣和激情,導致教學和育人效果的低下。為此,在政治課教學中,必須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一、轉變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層面上,過分突出強調接受與掌握,冷落和忽視發展、探究。學生學習成了被動接受、機械記憶的過程,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銷蝕。它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反而成了學生發展的阻力。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學習狀態,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中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興趣盎然、充滿激情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能動作用,通過自主學習調動興趣、發現新知、提升能力;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精神,把合作學習作為互相啟發、互相交流、互相補充的平臺,在合作學習中使學生的創造性得到表現,個性得到張揚;充分釋放學生的學習潛能,發揮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思維,使學生在探究中觸發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政治課教學中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巧妙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引入幽默生動的漫畫、淺顯易懂的比喻、扣人心弦的歌曲、朗朗上口的諺語等方法,營造生動、有趣、活躍、民主的教學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1.設疑引趣法。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問,有問才有得,有了問題意識才能激發學生去思考、去探究,從而激發求知欲。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創設教學情景,顯示“設疑一質疑—解疑”的思維過程,實現“無疑一有疑一無疑”的轉變。
2.情感激趣法。教學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具有豐富情感的生命,只有撥動學生的心弦,打動學生的心靈,觸及學生的靈魂。才能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使學生全情投入到學習中去。如學習“承擔對社會的責任”內容時,播放“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頒獎現場錄像。介紹他們勇擔社會責任的動人事跡。他們當中有的舍小家、顧大家,以集體、國家利益為根本出發點;有的關心他人,默默無聞,無私奉獻……通過對這些人物先進事跡的介紹,使學生心靈受到洗禮,情操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華,從心靈深處感受先進人物的人格魅力。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可達到化理為情、情理交融的效果。既使學生掌握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3.漫畫激趣法。漫畫既是教學內容的載體,又是考試常用的背景材料,也是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通過漫畫創設教學情景,揭示漫畫和教學內容的內在聯系。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且有利于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如講授“投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內容時,展示一幅“單輪的車”的漫畫,漫畫的寓意是一輛車只有一個輪子,結果導致車的側翻,不能行走。要求學生討論漫畫說明什么道理。經過大家的熱烈討論,最后達成共識: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如車的兩個輪子,忽視任何—個方面都會影響社會的正常運行,從而說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同步進行的道理。
三、運用電教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多媒體具有聲像同步、圖文并茂、生動直觀、信息多元的特點。能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形態各異的感性材料,讓學生進入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教學中運用直觀感性的材料,通過多媒體進行展示,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加強對教材內容的認知和理解。
四、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中學政治課理論性較強,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和接受,雖然教材中有很多相關的材料,但它畢竟滯后于現實,而且遠離生活,缺乏現實性和說服力。為此,教學中要充分搜集時效性、區域性較強和講授內容聯系緊密的時政熱點。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深奧的內容淺顯化,呆板的內容形象化,激發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和激情。如學習“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內容時,聯系梅州市實現“綠色崛起”的發展戰略,說明人口、環境、資源協調發展的重要性,使學生理解可持續發展要求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認識到自己對自然、社會和子孫后代應擔負的責任。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