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社會都關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開發幼兒的創造潛能,使更多的幼兒成為創造型人才,自然也成了每個幼教工作者思考的問題。好動、好奇是幼兒的天性,打擊樂器就很適合幼兒這種與生俱來的特性。那么,教師如何在打擊樂教學中結合幼兒好動、好奇心理,培養幼兒的創造性呢?
1.營造寬松環境,讓幼兒自主認識樂器,并借樂器的不同音色培養幼兒的創造性
幼兒能否主動參與學習,并非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在教育活動中,要實現對幼兒主體性的積極影響,讓教育轉化為幼兒真實的發展。
首先,教師要真正理解“規程”所提出的“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環境”,在與幼兒身心特點相符的教育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幼兒才能向著教育目標方向主動發展。
其次,要注意教師的教應為教師與幼兒的合作,而不是教師單方面主宰的活動。在打擊樂演奏活動中,教師若不通過類比思維啟發幼兒提取已有的勞動經驗,就難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由于整個活動教師始終像伙伴似的與幼兒合作、商量、討論進行,教師也就不需要用其它手段來保證幼兒學習行為的持續,維持幼兒注意力的集中。
然后,教師“教”的過程,要隨時觀察幼兒的反饋來調控自己的教育行為,才能贏得幼兒積極的配合。特別是打擊樂器演奏教學活動。教師如脫離幼兒心理發展水平操作,幼兒極易把注意力轉移到撥弄樂器聲響刺激而興奮忘形,以致教師難以調控。
最后,教育過程中要盡量多地為幼兒提供獨立思考、自由選擇、發表意見及與教師、同伴溝通交流的機會和條件。
打擊樂器有各種不同的音色:鼓的聲音與小鈴的聲音迥然不同;小鈴的聲音與三角鐵的聲音雖相似,但仔細聽卻有一定的差別;雙向梆子與蛙鳴筒的聲音也不一樣等等。如:在玩打鼓和小鈴的游戲中,聽到鼓的聲音時幼兒會做老虎、熊等笨重、兇猛的動物或洗衣拉物的動作;在敲小鈴時,幼兒就做小鳥飛、小魚游等靈巧的動作等。
2.利用各種廢舊物品。從樂器的制作上培養幼兒的創造性
根據幼兒打擊樂水平的不斷提高,利用相應手段,激發幼兒的創造積極性。在活動中,鼓勵幼兒根據自己所操作的樂器,引導他們聯想生活中常見的、可發出聲音的、與自己所持樂器相同或相近的物品,發動幼兒從家里找來各類廢舊材料:小棒、鐵制小棍、鋁盒、易拉罐等,將陶制的小豬裝上硬幣,充當打擊樂的“沙球”,兩個圓形木板鉆出小洞為“響板”,廢舊自行車鈴充當“碰鈴”,廢舊禮品盒中的圓筒配上小棍為“響筒”,飲料罐的鋁蓋穿上鐵絲充當“手鈴”,還可以制成木魚、串鈴等等。
各種打擊樂器在這些廢舊物品中獲得新生命。在琴聲的伴奏下,孩子們拿著自己制作的打擊樂器,演奏熟悉的《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看星》《鈴兒響叮當》《鮮花開》《洗手帕》等。幼兒的父母平時也可以參與到活動中來,和孩子們一起制作樂器,開“家庭自制樂器演奏會”,從而使幼兒在開心、自豪中充分享受成功的快樂。
3.通過創編樂譜培養幼兒的創造性
幼兒到了大班,對音樂的節奏和打擊樂器都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通過引導幼兒參加制定音樂作品的配器方案,和參加編制變通總譜的過程來幫助幼兒掌握作品的音樂結構。例如:在學習了《大雨小雨》這首歌曲之后,我在一次復習課上,問幼兒:如果我想給這首歌曲配上打擊樂器,你們說該用什么樂器表現大雨?又該用什么樂器表現小雨呢?幼兒根據歌曲的內容熱烈地討論開了。有的說要用鼓來表現大雨,有的說要用沙球來表現大雨,有的說要用小鈴表現小雨,有的說要用圓舞板表現小雨……最后,我們根據樂器的音色,大家決定用鈴鼓和沙球來表現大雨,用小鈴、三角鐵和圓舞板來表現小雨。
又如,在《虹彩妹妹》這首樂曲的編配過程中,先讓幼兒反復地傾聽,感知音樂,再啟發幼兒探討作品結構,知道樂曲由兩段組成,并且是相同的。再進一步發現每段樂曲由四個樂句構成,每一個樂句又由四拍組成,在完全掌握了樂曲結構的基礎上,引導幼兒自己編圖形譜。這些創編活動,不但能提高幼兒對打擊樂的認識,還可以充分發揮幼兒的創造性。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