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理解是中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檢驗學生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閱讀理解在高考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因此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那么,在高中的閱讀教學中應如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以達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呢?英語諺語有云:“Read between the lines,(在字里行間尋找文章的言外之意)”所以,我們在英語閱讀理解教學中,除了要求學生讀懂文章之外,還要注意“讀出文章的言外之意”。
一、在課文教學中培養閱讀能力
1.設計疑問,激發學生的主體思維
問題設計是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基本點。教師設計問題,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要把問題建筑在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之上。高中英語課文大多篇幅較長,課文內容滲透了豐富的審美以及科學教育內容。在這些兼顧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的閱讀課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的既有啟發性又能激起學生探討興趣的系列問題,就可以啟迪學生開動腦筋,激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它能引導學生將課內學到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延伸到課外的話題中,啟迪學生思維,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提高了學生對英語的感知、觀察與思維能力,培養了閱讀興趣。
2.授之以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币囵B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就要突出“學”字,從讓學生“學會”轉到培養學生“會學”,授之以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陶行知先生過說這樣一句話:“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北本┩鈬Z大學的薄冰教授也說:“學生的英語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自己讀出來的?!睂W生只有掌握了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接受新知識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更好地做到知識的遷移,并受益終身。
(1)指導學生認真預習。教師要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指導學生認真預習,并寫出自學筆記,提出自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進入課堂,學習就能由被動變主動。以前在課堂上,學生盲目地跟著老師跑,現在,反過來,教師要適應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這就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
(2)鼓勵學生踴躍參與。教師要營造良好的參與環境、平等的學習氛圍。教師要留下足夠的參與時間和空間。教學既不要“滿堂灌”,也不能“滿堂問”,學生能講的。要盡量讓學生開口;學生能動腦筋的,要盡量讓學生開動腦筋。教師要創造良好的參與條件,提供合適的參與機會,組織學生獨立思考及參與集體討論。在閱讀課的教學中,可讓學生互設情景。就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以小組為單位全班展開討論。以達到全員參與的目的。
(3)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閱讀的目在于獲取書面信息,而不是逐字逐句地去分析語法,要快速完成材料的閱讀,抓住大意,再深層次地理解內容。因為閱讀材料題材與體裁的不同,在閱讀中還可以從不同角度,用各種不同的歸納方式去歸納、理解材料內容。如可以歸納動詞,顯示事件過程。也可以歸納文章人物,突出重點人物等等,從而在閱讀實踐中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二、在課外培養閱讀能力
課外閱讀要加強語言實踐量,延伸英語閱讀空間。閱讀課的課堂教學內容絕不能只停留在封閉的教室、狹窄的書本里,而是要面對更廣闊的社會生活。以拓寬閱讀內容視角,擺脫傳統的英語閱讀教材的束縛。教師每周可選擇三到五篇難易適中、兼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讀物,或從新近出版的英文報刊、雜志上精選閱讀材料。也可采用一些有聲讀物和視聽讀物,以供學生閱讀。這些富有時代特色的材料題材多樣,內容豐富,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極好地培養鍛煉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
另外,閱讀與寫作是兩個相互交融的行為,兩者存在著相互作用、互為促進的關系。因此,在閱讀理解訓練教學中,我們應把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兩者相輔相成,使之形成合力,更好地促進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達到交際能力提高的效果。
高中學生經過了上述的閱讀理解訓練以后。閱讀能力會有較大的提高,會有個較好的閱讀基礎。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