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創造性的發揮。因此,我們要把“創造”定位在孩子“自我實現、自我超越、自我發展”的等級上,把“創造性教育”研究落實在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地學習,不斷地創新。
一、創設寬松的學習環境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能力必須在一個寬松、和諧、充滿信任的環境中進行。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不怕有失敗和出錯的心理,有自由發揮、充分動手的機會。有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從而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研究數學時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二、激發認識興趣
思維的啟發離不開情感的支撐。只有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學生才愿意把問題內化,驅使自已去思考、去探索。數學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認識興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興趣的導向。在課堂教學中要把學生當作認識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在認識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要把抽象的概念和深奧的原理轉化為生動活潑的事實和現象,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產生好奇心。例如組織學生開展活動,去參觀博物館中的文化遺產。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探究熱情,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發展他們的創新精神。
三、鼓勵學生勤學好問、多思善疑
學、問、思、疑是學到知識、練好本領、有所創新的重要環節。多思善疑就是要不斷探索。一問到底,舉一反三,學以致用。只有發現了新問題,才能為以后的創造活動指明方向,去研究怎樣回答或解決問題。于是我們鼓勵學生在學習中要善問,一是問自己。發現疑難問題,先動動腦筋認真思考,聯想已經學過的知識,對比所學的新內容,找出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設想各種解答方案。二是問別人。要虛心向周圍的人請教,一人不解,就向多人請教,對自己沒有搞清楚的難題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探討精神。
四、擺脫習慣性思維的訓練
習慣性思維是人們在實踐中日積月累所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勢,它極大地束縛著人們的創造力。要想沖破這種習慣性的思維框架,就必須讓學生做些智力體操,使他們探索事物存在、發展、聯系的各種可能性。
1.設想各種答案。書本上提供的答案往往是“唯一的”“標準”答案,安全束縛頭腦,減低創新意識。如果我們面對一個問題,盡可能多地給出越新奇越好的多種答案,創新思維能力就可以提高。例如。對于“雞兔同籠”問題。一般情況下,我們根據雞兔的頭數和腳數列出方程就可求出雞和兔的只數。除了用方程解外,我們可引導學生這樣思考:如果只有兩腳動物在奔跑,共有幾只腳?那么多出來了幾只腳?把多出來的腳加到其中某些兩腳動物身上去,可得到多少只四腳動物?從中可求出雞和兔的只數。本題也可以這樣解:如果全部是兔子的話,腳沒有那么多,若每只兔子減去兩只腳,直至多出來的腳減完,便得到雞的只數。學生一連串地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問題,就能得出結論。
2.引導學生想象。在數學教學中,要根據教材潛在的因素,創設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誘發學生去創造想象。如在學習了“圖案的設計”后,我再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在一個長為50米寬為30米的矩形空地上建造一個花園,要求種植花草的面積是整塊空地面積的一半,請展示你的設計。這個問題的參與性很強,每個學生都可以展開想像的翅膀,按照自己思考的設計原則,設計出不同的圖案。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對于學生學習知識、增強技能等都有重要意義,它更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良好契機。因此,我們要重視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3.新穎的表達。創造性思維離不開新穎的表達。新穎的、不落俗套的表達方式,是創造性思維本身的構成成分。表達的新穎性表現在:一是要提出一套新的概念、原理、范疇;二是要形成表現新的思維形式的結構體系;三是要運用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和不拘一格的語言文字、動作、圖形、形體。賦予表達以創新的形式。結合這一特點,我們要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例如,調查學校附近一個人行橫道的人流情況,你能就這個人行橫道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提出改進意見嗎?請你設計一個調查方案。
面對這個比較復雜的課題,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學生首先需要討論的問題是用什么數據來刻畫人流的時間、人數、原因,或是選擇其他標準。通過大家的討論,讓他們選擇一個或多個標準進行刻畫。然后,學生將討論如何調查和收集數據。在討論的過程中。引導小組學生發表各自的意見。通過爭論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完成這個調查任務后,讓學生在課堂上根據自己的調查結果表達自己的看法。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