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前精心設疑
新課引入關系到學生是否主動參與學習新知的關鍵,因此,教師要盡量在學生面前展現出他們暫時不理解甚至是不可思議的新事物、新觀點、新材料。展現得越多,學生的驚訝度越鮮明,求知興趣就濃厚,例如在教學“重量單位復習”一課時,我抓住小學生好奇、愛動、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在課堂引入時提出給學生做一道腦筋急轉彎:“怎樣使1=1000?”學生看到題目都愕然了,不知所措,這時進行點撥,讓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進行解答,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課堂和諧教學
農村經濟落后,沒有多媒體平臺,平時只有“一塊黑板,一枝粉筆”。所以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1.讓教學語言富有情感
數學語言比較嚴謹,容易使學生覺得單調和乏味,我在教學中力求語言表達生動、形象、富有情感,對學生發言的評價,也注意措辭和語氣,與學生平等說話,使小學生感受到“心理的安全與自由”,從而以一種愉悅、積極、興奮的心態參與到數學學習中去,使學生隨時隨地地樂意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對待學困生。我用賞識、鼓勵的眼光看他們,哪怕他們有一丁點進步。都給予鼓勵贊揚,讓他們消除畏懼的心態,增強學習自信心,這也是所謂的“感人心者,其先乎情也”。
3.結合農村生活
新課程中提到“數學要與生活聯系”。這實際也指出了數學學習的目的,即學習要應用于實踐,因為只有聯系生活實踐。才能激發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應用的探索興趣,例如教“快樂的動物”這一課,我以談話的方式開頭:“剛才在車上看到我們這里的風景很美,也看到有許多雞、鴨和鵝,你們喜歡小動物嗎?今天有一群動物來到了我們的課堂,”這樣就利用了農村的特色來自然地引入課堂。
4.有效性的策略
在二期課改的理念下。教學的本質是引發學生對學習材料的探究活動過程課堂上要使學習活動有計劃、有目的、有效地進行,最重要的是學習材料的有效。因為學習材料是學習活動的載體,教師能否對教材既做到準確理解、科學處理,又能夠靈活駕馭、變通創造?這是開展有效教學的關鍵之一,教材中有的教學內容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提供詳盡的學習材料。也不能呈現完整的教學過程,當然也就很難反映知識形成的真實的來龍去脈。創設有效的學習材料,要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利于師生間的互動生成,利于知識的構建,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深化等。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去編制有效的學習材料。
(1)創設知識邏輯的情景,即建立生活事例或已有知識經驗與教材中邏輯結論之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真正地體驗和理解數學知識的真實來源和意義。
(2)尋找生活經驗的背景,即在課前有意安排學生去實踐,然后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的經驗作為學習資源引進課堂:并使學生將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到實踐中去應用、驗證,活化所學知識。
(3)注重操作材料的合理,即根據所教學生的實際,對教材中操作材料進行加工;對體現數學知識生活原型的學習材料整合。
三、課堂教學的分層策略
分層教學是適合因材施教的一種教學方法。它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動學生以自己的思維器官去學習數學、探究數學,使他們在數學學習交流活動中感受到別人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過程,以此改變自己在認知方式上的單一性。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對學生的分層
根據學生的平時表現、智力因素、學科基礎、考試成績把班內學生分成A、B、c三個組,A為學有困難的學生;B為中等生;c為優生,(經過一個階段的測評,三者之間可以互相轉化)
2.課堂作業的分層設計
把數學題分為規定題和自選題A、B兩類,規定題一般為5—6題。自選A、B各1題,規定題是基本題,每位學生必須完成,自選A是變式題,自選B是拓展題,學生可以選做1~2題,
四、好習慣的培養
農村家庭教育跟不上。家長疏于管教、督促,“好動”又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在課堂上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因此,我在課堂上盡量用兒語化和有趣昧性的教學語言教學,還平等地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促使他們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并正確指導他們認真寫作業的習慣,除了這些習慣的培養,我還鼓勵學生要勤思好問,對他們的問題不厭其煩,為其創設發展數學思維能力的環境,培養他們思維的多向性和靈活性。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