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智力資源的開發者,要認識到教學中最重要的不是單純的傳授書本知識,而是在傳授書本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一、培養學生逆向思維能力
對常規思維模式反其道而行之,這種不同尋常的思維方式突破了習慣思維的框架,克服了思維定勢的束縛,符合創造思維的獨特性原則。教師如能結合教材,設計一些超乎常規,可作假想性推測的例題,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而且能拓寬學生思路。如:y-(1-m)xm+2是反比函數,則它的圖象在第幾象限?分析:本例的關鍵是確定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一般來說,學生習慣于根據事物特征,運用定義判斷它是什么,而逆向思維則是根據定義推出事物具有哪些特征,由反比例函數定義,可得m+2=-1,則m=-3,所以1-m=4,所以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為y=4/x故函數圖象過一、三象限。
二、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培養,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培養創造型人才是十分重要的。發散思維是根據已有的知識結構和經驗進行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分析研究的思維活動,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發散思維訓練一般可通過—題多解,—題多變的方式來實現。
例如:證明,f(x)=x2在區間(O,∞)上是增函數。
分析:此例可利用函數單調性,引導學生進行如下變題訓練。
1.證明,f(x)=x2在(一∞,O)上是減函數。
2.討論函數f(x)=x2的單調性。
3.討論函數,f(x)=x4與,f(x)=x4的單調性。
4.討論函數,f(x)=x2(n e N)的單調性。
5.討論函數,f(x)=x2(n eN)的單調性。
我們在進行變題型時,—般變化不宜太大。沒有過渡,—下變型出難度較大的題目,會使學生難以適應。題目設計應有一定的梯度,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展開,這樣有利于教與學的展開,使學生的思維也隨之層層推進,真正達到啟發學生的思維,發展智力的目的。如上例,我們先通過討論函數,f (x)x4 f (x)=X2,的單調性,再討論函數f(x)=x2的單調性,學生比較容易理解。通過對新題的求解,求證,溝通知識。融會方法,滲透教學思想,以增強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活性。
又如:4位學生和一位教師排成一列,規定這個教師不排頭也不排尾。試問一共多少種不同排法?
解法一:先考慮特殊位置,可分為兩個步驟考慮。第一步:從4個學生中選2人排在頭和尾兩個特殊位置,排法有P種;第二步:由1個教師和剩余的2個學生排在中間的3個位置排法有P種。根據乘法原理,不同的排法一共有72種。
解法:先考慮中間位置,可分為三個步驟考慮。第一步:由于中間的三個位置只能排1個教師和2個學生,從而4個學生選2個的方法有c;種;第二步:由1個教師和選出的2個學生排在中間位置,排法有P;種;第三步:剩下的2個學生排在頭和尾兩個位置,排法有Pi種。根據乘法原理,不同的排法一共72(種)。
解法三:先考慮特殊元素,可分兩個步驟考慮。第一步:先考慮教師排在中間位置有3種排法;第二步:再考慮4個學生排在其余4個位置有P:種排法。根據乘法原理,不同的排法一共有N=3R=72(種)。
三、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推理與數學關系密切,教學中應注重推理能力的培養。例如,對于空間的一條直線口與平面a,已知直線不在平面a內,且直線。平行于平面a內一條直線b,求證,直線。平行于平面a。分析:直線。不在平面a內,我們知道直線n與平面n平行或相交,若直線與平面a相交,那么,必定與平面a交于直線6外一點A(因為兩直線平行),那么過點A作平面a內直線6的平行線c。推理:根據平行公理,就知a平行于c,這與oΩc=A相矛盾。那么直線n與平面a相交不可能。所以直線與平面平行。通過這樣一個問題,就要求學生具備一種邏輯推理的能力。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
四、培養學生比較思維能力
所謂比較思維,就是在思維中研究的對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比較是數學教學的必要手段,是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運用比較思維的方法。有利于引導學生分辨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達到克服思維定勢的影響,提高解題能力。例如:在學習雙曲線的性質時,采用與橢圓的性質比較。通過比較、分辨,學生就更容易、更透徹地掌握這兩個易混淆的曲線方程與性質。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