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進行教學教研課題《初中教學質量動態監控》如火如荼,筆者承擔子課題,以質量動態監控促進物理教學,下面介紹筆者在物理教學中開展對學生進行質量動態監控投入過程的多種嘗試和反思,
1.指導學生做課件。讓學生了解老師怎么教
剛剛出來教書的新教師往往有這樣的感覺:“學過的”不算懂,“教過的”才是真的懂,這是因為傳統的質量動態監控過分強調學生學習和思維方式的統一性,掩蓋了學生學習和認知方式的獨特性,學過的、考過的只是把知識“翻版”在考卷上,沒有一個知識結構印在腦海,往往過后就忘了。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一套最佳學習方式,因而每個人的知識建構不一定相同,做課件實際上也是備課(只不過是利用了多媒體手段演示),是迫使備課者鉆進書本。認真弄透內容,聯系相關知識重新組織、表達。這個鉆研、知識建構的過程使得他“真的懂了”!基于這點,我們利用學生對電腦較熟練的優勢,嘗試把一些比較顯淺易懂的章節布置給學生做課件(如《聲音的產生》、《光的反射》、《壓強》等),讓他們參與備課、講課、交流等環節,使他們有“學習的主人”的感覺。從而積極參與。從信息的收集處理到重點難點的把握都能提出自己的觀點,通過做課件加強了對相關章節知識的關注,這樣有效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比教師在課堂基本在唱獨角戲效果好多了,
2.完成課后的實驗、小制作和專題小調研、小論文
動態監控的最大特點,就是質量動態監控的作業能與真實生活產生關聯,要求學生從事一些需要高層思考或者問題解決技能的事情。過程和作品是質量動態監控的重點,質量動態監控的作業具有價值、挑戰性并與教學活動相結合,
我們鼓勵學生從“樂于提問”起步,向“專題研究”發展,沿著收集信息——處理加工信息——理論聯系實際——綜合創造能力的層次鍛煉,逐步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有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后,可以引導他們向“專題研究”邁步了,在學習了聲現象后。我布置學生進行“學校周邊噪聲情況的調查”。學生的反應是很有興趣了解息息相關的學習環境的噪聲情況;在學習了電磁波、光學以后。我布置了“廣州光污染情況調查”給學生,有學生第一反應就是:啊,光也有污染?……通過資料收集、實地考察、小實驗,學生不久就順利寫出了報告,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也大大提升,
課后的實驗、小制作和專題小調研、小論文等學習活動,我是按照兩個從低到高的層次(①搜集資料、處理信息;②有自己的觀點(論文)或創意(小制作))來質量動態監控學生的課外學習,過程和作品是質量動態監控的重點。過程的重要性在于學生問題解決的綜合能力,如高層思考能力、反思能力、合作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和創造力等。都必然在質量動態監控過程中展現出來;而作品則是各種能力綜合作用的結果,真知在過程中掌握,能力在過程中發展,情感在過程中陶冶,思想在過程中轉變,
3.讓學生先行歸納,建構整章書的知識結構——學會。把書變薄”
初中物理知識涉及面廣,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要求都較高,真正學好并不容易,一章書教完,問學生學習了什么?學生往往只能順著目錄讀出來,覺得疑難較多。“散沙”滿目,全然不知其結構、各知識點的聯系,更別提抓重點、帶全面了,所以。在經過上述的學習活動,學生對相應知識有了一定的建構以后,教會學生如何把書“由厚變薄”,掌握一些復習歸納方法,學會學習,也應該是教師鉆研的課題,
每教完一章(單元),我多讓學生先行復習歸納。要求搞清結構,突出重點和各知識點的聯系,結合實際,把相應的習題也歸納,占本章成績10%~20%,初期。學生對這份半迫半誘的功課既高興又輕視,以為“開卷扒分”很容易,當學生發現抄得多的分數并不高。認識到這并不是把定律、公式羅列出來那么簡單,而是要抓住重點。梳理脈絡,舍末求本,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例如對于熱學的分子運動論,似乎不好掌握,其實它是遵循力學中“運動—受力——能量”這樣的教學進程的,我們不妨基本按照力學中“運動——受力——能量”這樣的教學進程,將分子運動論按照“分子構成——(熱)運動——分子力——內能”這個順序記憶,只要一提到這幾個詞組學生即可以聯想到全部內容。搞清問題的來龍去脈了,使知識結構逐漸清晰。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