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語文教學。是指把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動畫和視頻圖像等多種媒體信息進行整理、編輯、制作,采用圖形交互界面、窗口交互操作并應用于語文課堂的一種教學手段。那么,多媒體語文教學在推進語文課堂教育素質化中發揮怎樣的作用呢?功能很多。本文試擇其一二與同仁探討。
一、融入作品意境,增強情感體驗
語文課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肩負著培養人的重任。語文教學必須以真、善、美來熏陶學生,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培養自己的精神情操,并提高藝術鑒賞力。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現代生活的沖擊,傳統的單調乏味的課堂顯然已經很難滿足學生這一情感需求。而多媒體語文教學可以將“死”的語言文字形象化。把它轉變成形聲俱備的畫面圖式,以創造特殊的情境,形成情感輻射力,叩擊學生的心靈,并將學生的情感流向引入軌道,使學生自然地融入作品的意境,得到情感體驗。
例如,在教《死水》時,學生對其中一節詩的反應。我印象很深:“讓油膩織成一層羅綺,霉菌給他蒸出些云霞。讓死水酵成一溝綠酒。漂滿了珍珠似的白沫。”學生在預習時,把“死水”理解為像“羅綺”“云霞”“綠酒”“珍珠”一樣美麗的意象,這與作者的創作意圖背道而馳。我應用多媒體教學便輕松地解決這個問題。我根據詩的內容制成圖片,把油膩、霉菌、死水、白沫的腐敗和羅綺、云霞、綠酒、珍珠的瑰麗一起展現在同一個畫面上。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形成很鮮明的視覺沖擊。學生在銀幕上看到腐敗不堪、渾濁發霉的一溝臭水,很容易融入作品的意境,憎惡憤懣的情感油然而生,對這“病態的美麗”,對畸形、怪異的現實和造成這一局面的軍閥統治者便有深刻的認識,很容易體會了作者希望丑惡的事物早日滅亡的愿望。這就是多媒體教學的優點。
再如,上《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一課,我利用多媒體可以同現多種信息的特點。在設計課件時,抓住作者憂國憂民的沉重的感情,先以平面連環圖式再現殘暴的侵略戰爭的場面,及其使中國蒙受深重苦難的史實。并配上沉重、哀傷的樂曲,讓學生感受作者憂郁而感傷的情感。接著,我播放了一段錄像:狂風呼嘯,大地荒蕪,一位衣衫襤褸的老婦踉蹌地走在路上……讓學生投入到悲哀的情感中。最后再以幻燈片的形式陸續放映色彩暗淡、格調低沉、寓意深刻的“刻滿皺紋的臉”的農夫趕車圖、憂心忡忡的“蓬頭垢面的少婦”守船圖、失去土地的“饑饉的耕植者們”的乞援圖……一幅幅活生生的畫面,一段段沉痛的音樂,令學生深刻地感受到:“中國的痛苦與災難/像雪夜一樣廣闊而又漫長呀!”使學生融入到一種蒼茫曠遠、悲涼凄楚的意境中。學生的情感得到激發,他們便自覺地隨同作者對該時代的人、事、物進行體驗、思索和感悟,然后化為融合著自己靈魂個性的精神血液,滲入心田。這是非多媒體課堂無法達到的效果。
類似這樣的課很多。如結合魯迅的《藥》《故鄉》等,我制作了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看看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雙重壓迫下的農村和小城鎮的殘酷現實;講授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時,我用多媒體展現了紅軍披星戴月、跋涉風霜的戰斗生活情景,讓學生感受到紅軍不怕困難、無堅不摧的英雄氣概。總之,教師只要合理利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學得更輕松,更主動,更卓有成效。
二、擴大知識容量。開闊學生視野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就是說:讓學生積累知識、增擴見聞、開闊視野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要在有限的語文教學時間里,盡量擴大知識容量,開闊學生視野。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就要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因為多媒體語文教學有容量大、層次多的優點,可以跨越時空,快速切換,隨時更新信息,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
如上《阿Q正傳》一課,我通過多媒體先向學生介紹魯迅的有著深厚文化傳統的故鄉——紹興,讓學生明白鄉土傳統與民間文化對魯迅的深厚影響;然后列舉魯迅的主要作品,讓學生理解魯迅在中國文壇上的巨大貢獻。除《阿Q正傳》節選內容之外,我還把節選以外的內容歸納并制作成幻燈片放映:阿Q的“無后為大”的形象、阿Q對王媽求婚的丑態、阿Q被趙太爺怒打的形態、老婦和幼女害怕阿Q的“古怪”相、阿Q與小D的“龍虎斗”模樣、阿O在“靜修庵偷蘿卜”的情態以及未莊人“革命”的實況。對阿Q其人,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了如指掌。這樣,一節課的大容量,是傳統的語文課堂所不能比擬的。在同樣的時間內,知識容量增大了,學生的視野也更開闊了。
再如,我在教《寶玉挨打》時,通過多媒體播放電視劇《紅樓夢》片斷,讓學生觀賞了賈府里面千姿百態的人物形象。并以此為“由頭”。讓學生閱讀除課文外的《紅樓夢》的其他章節,并鼓勵有時間有精力的學生閱讀原著全文。這樣,學生由學一篇文章擴展到一系列章節。再從一系列章節擴展到讀一本書,大大增加了閱讀量,對節選的內容也由于知識面的擴展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從而更深層次地理解課文的內涵。這就大大地增加了課堂教學的知識量,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活躍課堂氣氛。開拓學生思維
多媒體技術步入課堂教學以來,許多問題情境、訓練材料通過色彩鮮艷、形象生動的圖像、文字、聲音、三維動畫等展示在學生面前,這對于天性好奇、情緒活躍的高中生來說無疑是富有吸引力的。我們可以利用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主體積極性,從而使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在這種狀態下學習,課堂氣氛會更加活躍,學生的思維會得到更好的開拓。
例如,在《琵琶行》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理解描寫音樂的句子是教學的難點。我利用多媒體卻輕而易舉地解決了這個難題。我放映了跟音樂內容相關的幻燈片,配上飽含感情的朗讀,伴隨著和諧悅耳的音樂。學生靜靜地聽,細細地看,默默地想,完全被優美的音樂,動人的畫面所吸引,“興奮度”倍增,思維活躍,理解深刻,便爭先發言。有的學生說:“我不但聽到音樂,還‘看到’音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和‘大珠小珠落玉盤’寫出了琵琶聲如急風驟雨,時而重濁繁密,時而輕清清脆。”另一個學生緊接著說:“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寫出了琵琶曲婉轉流利,繼而變得冷澀,好像泉水被冰塊塞住了不能暢通一樣。”接著,又一位學生站起來回答:“‘銀瓶破’‘水漿進’‘鐵騎出’‘刀槍鳴’寫出了琵琶曲激越奔放,雄健壯闊的氣勢”……大家興致很濃,許多學生寫出了頗有味道的賞析文字。這樣的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樂意思考。主動發言,能更好地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