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下《思想品德》的教學,要求我們教師一定要創新求活地教學。這就要求我們教者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采用創新求活的教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講,興趣是人的一種內在動力。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了興趣時,就會積極自覺地參與??啵挥X其苦;累,不覺其累??梢娕d趣是學習的先決條件。
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成功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促進學習效果,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及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談談自己是怎樣采用創新求活的教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的。
一、導課融情,誘發興趣
好的導課如同橋梁,聯結著舊課和新課;如同路標,指引著學生的思維方向。如果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采用“故事引導”,一開始就可以吸引學生,把學習知識探索問題的興趣很快激發起來。例如,講授九年級《思想品德》第3單元“關注國家的發展”這一課時,我首先以記者孟杰與泰冉到清冷鎮采訪,看到那里的水泥廠等鄉鎮企業發展了,人們的生活改善了,但環境破壞了,再也看不到青山綠水了的故事引入,創設情境。當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誘發之后,我及時提出如下問題:“鄉鎮企業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為什么又會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呢?”“是不是發展經濟必然會造成環境問題呢?”“如何才能做到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呢?”學生馬上就利用自己學過的知識,對提出的問題熱烈地討論,各抒己見,他們的見解很有見地,學生的積極性和回答的效果均超出以前。
通過藝術化的導入,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僅學生學得輕松。而且教師教得輕松。既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對政治學科的濃厚興趣。
二、巧借時政。引發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結合教材的特點,巧借時政,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鮮活的教材與日新月異的社會現實相比總是滯后的。學生對時政特別感興趣,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經常從電視、報刊、互聯網等渠道獲取時政信息,在此基礎上,學會與課本知識聯系起來,融會貫通,從而加深學生對概念和基本觀點的理解。
在教學“立志成才”的內容時,單純依據教材內容,則略顯枯澀。此時,正好中央電視臺將在星期六晚上直播“2006年度人物評選”的節目,我靈機一動,迅速將信息告訴學生,并要求他們在預習課本相關內容的基礎上觀看節目。課堂上,首先組織學生討論,談觀后感。年度人物涉及多層次,都是各行各業做出杰出貢獻的人才,他們的成長經歷很具有代表性,他們的突出成就有很強的說服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懂得了社會責任感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教學活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很快地調動起來,正確的人才觀、價值觀在學生中得到很好確立,突顯學科的德育功能。
三、貼近生活,激發興趣
現實中教育源自于生活又服務生活,在生活中體現其潛在的價值。新版《思想品德》教材,每單元設計有“走進生活”模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體驗,注重知識與學生經驗的聯系,使學生對教材內容有所感悟。例如,在教學“家,溫馨的港灣”這一內容時,課堂上我首先安排學生講述父母關心愛護自己,使自己最難忘的一件事。其中一位在校住宿學生講述了他的一次經歷。
一個周末,他先與父母聯系說好要回家。后來一位同學熱情邀請他與幾位同學一起到其家里聚會,而自己卻又沒有電話告知父母。為此家里發生了一件使他深感愧對父母的事情。原來,父母得知他星期五下午會回家吃飯,特意殺了一只雞并燉好了,等寶貝兒子回來吃。結果左等右等不見他回來,經父親多方聯系直到晚上八點半鐘,才知道他因同學聚會今晚就不回來了。早已急得淚流滿面的母親氣憤地把燉好的雞連盆一起摔在地上……
這位學生經歷的“愛的沖突”,不僅對他,也對同學們震動很大。是啊,父母對子女的關愛總是無微不至的,正是有了這種愛,才使子女健康成長。那么作為子女應該如何回報父母呢?學生帶著激情,感受著“家,溫馨的港灣”。我因勢利導,很快切中主題,強化愛的情感體驗,孝敬父母是子女的責任。
這樣就把抽象的知識與鮮活的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既貼近了生活,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