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標準強調健康第一,注重能力和學習過程,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在新課程標準理念指導下,體育教師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全面評價,淡化終結評價,注重過程評價,大膽引入學生個人評價和小組評價,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評價模式。
一、構建評價模式
在實施新課程標準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是體育教學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為了合理評價學生的學習鍛煉效果,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全面性和個體差異性等,我采取調查訪問的形式找各層次的學生談心搜集意見和建議。結果表明,除了少部分身體素質好有體育特長的同學無所謂外,絕大部分同學即身體素質一般又愛好體育運動的同學要求考試成績能反映出自己的參與態度、成績的進步、相對特長,并希望老師能聽聽自己和同學的意見。本人根據同學們的意見結合新課程標準理念,提出了“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生學習評價模式”。該模式由學生自評、小組評定和教師評定三部分構成。三部分權重依次為20%、30%、50%。
二、模式的具體評價內容
學習和運動參與過程。內容主要包括:①堅持上體育課,積極參加課內外的體育活動,每天有大約1小時的體育活動。②經常觀賞體育節目或在互聯網上查閱體育消息。③關注體育健康知識,關注自身的健康等。
社會合作、適應性。內容主要包括:①樂意為集體爭光,當其遭到損害時會挺身維護。②樂意與人合作,在做游戲時能努力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務。③寬容他人,樂意助人等。
心理健康。內容主要包括:①遭遇挫折永不言敗。②不畏強手并爭取勝利。③練長跑到極點很辛苦時能堅持下去。④能克服對器械的恐懼,遇到難掌握的動作從不泄氣等。
身體健康。內容主要包括:①體格健壯,精力充沛。②各器官功能正常無疾病。③身體能隨環境的變化而適應之。④身體能承受住比較大的體力或腦力勞動等。
運動能力。內容主要包括:①掌握運動技能的能力強。②有氧耐力;上肢力量;快速跑或跳遠。⑤個人特長運動項目的水平等。
提升幅度鍛煉效果。是一個動態性的相對評價,主要針對上一學期或上一階段的基礎值進行比較而評價。視個人情況而決定。
三、評價模式的實踐
基礎測驗:了解學生體育基礎,掌握每個同學的身體素質狀況、運動水平和特長,便于進行運動能力和鍛煉效果的考評。
隨堂考評:平時上課或在課余鍛煉時進行運動參與、身體健康、社會合作適應能力和心理健康的評價。
教學分組評價:每個班男女各分成兩組或友情組合,選出組長,在練習時教師提出目標,由小組長組織,組織形式由小組自定,教師教學誘導。在學期末小組長根據目標做好評價。
單元和學期評價:教師在單元學習完畢后進行一次考評,最后在學期末匯總評價。個人和小組的評價在學期末進行一次性評價后將評定結果交給老師做全面評價。
評價計分方法:對各項評價指標內容均采取百分制,然后根據權重比例換算成綜合成績,即最后的體育成績。
四、實施結果與分析
本人對2006級初一學生開始實施此方案評價,經過二年的操作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如下表所述,學生的出勤率、對體育課表示歡迎程度以及運動能力和參與度都得到明顯改善和提高,課外體育活動也非常活躍學生對體育的態度發生了積極的轉變。

五、結論
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生學習評價模式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評價理念。該評價模式能有效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強調了學生自練、自我調控和自測,以學生自我評價和同學間的評價為切入點,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調動了學生練習熱情,培養了學生興趣,得到學生的認可。合理應用該模式,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體育教學價值觀念,能有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中學體育與健康課教學質量,有效促進了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 龍建剛